close

港邊社區

 拜訪港邊四、五次了,每次都被濃濃的鄉土人情味和高度的社區凝聚力所感動。

那天開車從北宜高終點下蘇澳交流道,前行至濱海公路右轉,大約一公里,榮民醫院掠過車窗,W說小學時「遠足」(校外教學)曾到裡面看花園和噴水池,我聽了一笑,那塊久遠的記憶版圖裡,卻拼湊不出任何醫院的遠足場景。

踅進港邊社區,發現社區多了一個寬敞的候車亭,候車亭「很在地」,上方鐫刻著「嶺腳ㄟ車站」五個大字,兩個阿婆挨著坐在椅子上候車,準備去羅東逛逛。

 

藝術彷彿隨時隨地在發生

 

停好車,信步走入巷弄,小小一個村落,路邊木製指標雅致樸實,親切又明確,「往海邊」、「往岳明國小」……,和候車亭一樣,散發一種獨特的港邊味,這在其他城市或社區是嗅不到的。

指標近處,一主題為「一段時光的記憶」的巨幅鋼板鋪陳在海防署長長的圍牆外,赭紅的鋼板以鏤空方式切割出鳥兒群飛的圖騰,還鑲嵌了幾塊阿嬤洗衣、拜拜、煮食等日常生活作息圖案的方形陶版,在在呈現出港邊地理環境及人文特色。這是當地出生的藝術家陳彥名和鄰村的沈東榮老師所共同創作的作品。

港邊,一個很傳統的社區,藝術彷彿隨時隨地在發生。

 

「阿公的工寮」

 

沿著「一段時光的記憶」走到底,對面便是「阿公的工寮」。

工寮置放學校毀損的課桌椅、電纜軸心、烤過的木柴、回收的家具等等。兩位阿公手操電鋸,忙著切割整理舊家具。游性阿公說:「地上這些撿來的或人家送來的壞掉的桌子、椅子,都可以重新整理,變成新的家具!」說完,他馬上進隔壁「再生藝品坊」拿出一張嶄新的椅子,和一個可愛的工具箱給我們看,哇!透過阿公的巧思及手藝,廢棄的木頭有了新生命!

不只此,原來社區公共空間的亭舍、桌椅以及質感別緻的指標、路牌等,也都是廢材創造出的再生品,「垃圾變黃金!」不是單純的口號,而是社區居民的努力行動,這真是最好的環保教育啊!

 

「阿嬤ㄟ灶腳

 

「阿公ㄟ工寮」隔壁就是「阿嬤ㄟ灶腳」,站在工寮和灶腳前,看著阿公木偶和阿嬤木偶,不禁莞爾,直呼「好可愛!」

走進「阿嬤ㄟ灶腳」,彷彿走入童年時代家裡的廚房,除了冰箱,牆邊堆疊整齊的木材、大灶、石磨、菜櫥仔、老碗盤碗公、苦茶子粉(古早肥皂、天然洗潔劑)、廚餘桶等等,都是五十年代傳統農業廚房的設備。

灶腳隨時有一群熱心的義工阿嬤忙進忙出。如果肚子餓了,這裡不像簡餐店,可無法讓遊客「飯來張口,茶來伸手」,阿嬤會親自指導劈柴、生火、大灶煮食古早風味餐,也會教導石磨磨米、燴煮湯頭、大鍋煮鼎邊趖。遊客除了體驗親自動手煮食的樂趣,也可順便一窺阿嬤年代的廚房文化。還有,社區也沒有免洗餐具,用過餐要自己洗。

來到港邊社區,真正「吃」之不易;來到港邊社區,也真正體會什麼是「慢食」。

 

「柴燒Pizza」

 

阿嬤在桿好的麵皮上灑上青椒、火腿、蛋、水果及起司,推進溫度高達300度的窯中,不到5分鐘就烤好一塊披薩。

「阿嬤,你做的Pizza真好吃!」一群遊客人手一塊Pizza,讚美聲此起彼落。

「謝謝啦,我閒閒無聊,你們若愛吃,我就歡喜啦!」阿嬤笑得很靦腆。

「阿嬤你的Pizza好香好脆,比必勝客好吃!」

「阿嬤聽不懂必勝客是什麼啦!」港邊社區義工黃淑瑩笑著替阿嬤回答我的話。

傳統社區出現一座Pizza窯,讓社區老一輩居民感到很好奇,也讓外地遊客眼睛為之一亮,我想,其他社區找不到第二座了。

柴燒Pizza過程中,完全使用漂流木為燃料,以免Pizza受到化學物質的污染;儲熱烘烤的方式,除了風味獨具,也是節能減碳的良好示範。遊客來港邊可以體驗手桿麵皮,DIY自己喜歡的Pizza口味,阿嬤會幫忙送爐烘烤服務,非常有趣!

「柴燒Pizza」和「阿嬤ㄟ灶腳」,異曲同工。在港邊,食物的味道不一樣了,在港邊,食物也有了情感。

「阿祖ㄟ便所」

 

「阿公的工寮」後面就是「阿祖ㄟ便所」。「阿祖ㄟ便所」是一種環保乾式廁所,使用後就蓋上木工坊產生的木屑,既衛生又無異味,等發酵後再拿來當肥料,這又是社區一種環保行動!

人的「再生」

港邊社區還有社區接待家庭及其他DIY體驗活動,比如植物染、碳燒生命年輪、彩繪石頭魚等等,一切DIY取材於大自然,強調環保,再生。

在港邊,老人豐富的生活經驗得以發揮,智慧與能力得到善用,並且傳承給年輕人與小孩,他們重新開啟了生命的青春。社區義工黃淑瑩說:「以前,這裡的老年人認為住在港邊就是等死,現在他們很忙,忙著畫圖、忙著演話劇、忙著當義工,忙得很快樂。出外工作的年輕人看到他們說,將來退休後也要回來港邊,死也要死在港邊!」

所謂的「再生」,在港邊不單是物品,也延展到人的身上。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

 

「阿嬤ㄟ灶腳」前行一小段路,穿越岳明國小校園,由操場靠近沙丘的小徑前行幾分鐘,眼前突然開闊,一大片綠色濕地橫在眼前,我們跟著水生植物專家林春吉老師一起步下台階,野慈菇、水丁香、鴨跖草等等競相挺出水面,水生植物種類相當豐富,據老師說,濕地的水生植物種類約有四百種。

離開濕地區,往左邊木棧步道前行,穿過濃密的樹林,可達無尾港賞鳥平台。站上平台,視野遼闊,蘆葦遍佈的沼澤四周環繞著高大的木麻黃、黃槿、林投等防風林,環境隱蔽又寧靜,是雁鴨度冬地點的最愛。再往左前進,抵達隱蔽於防風林裡的賞鳥小屋,我透過窗口,水面鳥況並不佳,可能季節不對及濕地面臨陸化的關係吧!

以往,無尾港雁鴨群集,每年11月起便陸陸續續聚集了至少3000隻以上度冬的雁鴨,有小水鴨、花嘴鴨、尖尾鴨等十多種,幾十年前堪稱是獵人們的天堂。無尾港溼地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的水鳥保護區,不過,近年來溼地面臨的陸化、水鳥也逐漸減少,期盼政府協助復育逐漸退化的生態環境!

 

註一:

無尾港原是一條幽靜的河流,位於蘭陽平原東南方, 濱臨太平洋,南倚北方澳, 四周有大坑罟、港口、港邊、嶺腳、岳明新村等聚落。由於出海口河道淤塞,水流無法排洩,故名之「無尾港」。

無尾港,為一沼澤溼地,佔地108頃,由於位在秋冬季候鳥過境的必經路徑上,加上溼地特有的豐富水生動植物資源,提供了鳥類食物來源,因此成為台灣地區主要的雁鴨度冬區之一。

註一資料來源:「宜蘭旅遊景點」網站

 

白米社區

 

路邊風景   「咖啡館」的前身是豬舍

 

我和S沿台九省道進蘇澳鎮,路底獅子會鐘樓右轉進成功路,直走,進入白米社區唯一對外道路——永春路。

永春路路幅不寬,相當僻靜,路口擺置一顆大石頭,石頭上鐫三個大字——白米甕(註一)路上還保留兩條台泥舊鐵道,一條橫過馬路,連到台泥;一條沿路邊鋪設,途中還停了兩部台車,台車後面的房子風格古樸,很像老咖啡館,我和S忍不住下車瞧瞧,原來是「白米社區守望相助亭」。

「這間房子是豬舍改建的,台車是故意擺放的啦!」負責巡守的何老先生笑著告訴我們。

「咖啡館」的前身是豬舍,社區的守望相助亭頗具時空的趣味性,我忍不住回頭再瞧一眼!

 

天空不再蒙塵

 

來到白米社區木屐館,一名穿著木屐,皮膚黝黑,很有媽媽桑味的解說員,引領我們到三樓圖書咖啡館觀看社區DVD簡介,並另親自詳導解說:

社區幾十戶人家,與水泥廠、礦石場及石化工廠為鄰,日治時期曾因礦石業而繁華,但也因此鎮日砂石車來往呼嘯,環境被破壞而沒落,過去落塵量曾居全台第一,村民因此深受其擾,人口一度嚴重外流,且面臨廢村的命運,直到幾年前社區居民發起環保抗爭運動,幾番努力後,工廠與社區達成某些協議,白米的天空終於不再蒙塵。
  

記憶中的社區之寶——「木屐」

 

 為了尋回社區往日生機,進而改造社區環境,在政府部門的協助下,村民透過耆老訪談重新認識家鄉。

27年次,髮色花白,紮了一束低馬尾的木屐老師傅陳信雄說:日治時期,為了做木屐,早上出門偷砍柴,天黑才能回來,否則會被抓,「白米甕、做柴屐;偷剉材,山林捉」就是當時的生活寫照。

村民們找到了往昔記憶中的社區之寶——「木屐」,也從「木屐」開始著手進行家園改造計畫。

隨後,在文建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下,白米也啟動社區營造列車。這些年來社區已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木屐工藝產業,也讓社區生活文化與產業充分結合。

 

大開眼界

 

木屐館外觀建築典雅古味,內部有木屐展售區、工藝坊和圖書咖啡館。

工藝坊有好多名師傅,李師傅三兩下的刀法就雕刻出祈福牌,並送給回答他問題的人;七十七年次的蔡心怡是目前館內最年輕的彩繪師傅;一名老花眼鏡壓得低低的社區媽媽,認真地彩繪鎖圈小木屐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一樓展售區一名口音很重,重慶嫁過來的台灣媳婦,熱情地介紹可瘦身的健康屐、結合洗衣板技術的按摩屐等等,最後還教大家做瘦身操。

館裡還有木屐結婚證書、木屐結婚聘書、皇帝屐、皇后屐……,各式各樣的木屐讓我和貓嬸大開眼界,我對可瘦身的健康屐較感興趣,她則建議我教室放幾雙罰站屐。

 

註一:

清朝登仕太郎王家驥奉命派駐蘇澳(今金字山一帶),初至此地,居高遠眺,發現山谷下一條溪河蜿蜒流穿,乾涸溪谷露出白石磊磊,好似白米粒,因此就稱為白米溪,又因這一帶三面環山,座落其中之白米,形勢如甕狀,故稱為「白米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