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三日,大暑。
我在太平山度過一個清涼而詩意的暑日。
五年前「太平詩路」落成時,還記得那一天我因為去台北參加一場研討會發表論文
,所以無法參與,匆匆五年過去了,心中一直記掛著要上山探望,五年後的今天終
於成行,驚訝多於喜悅。驚訝的是時光飛逝,那年才聽李潼開開心心談論著,要在
太平山上放置寫著詩的陶板,轉眼間五年過去了。
雖然是第一次在太平詩路上讀詩,但這些詩卻是我早已熟悉的。先是李潼曾送給我
他寫的詩稿影本、在李潼逝世後的追思音樂會中聽他太太和孩子朗誦過、後來又在
向學生們介紹李潼時引用這些詩句,而這些放置在太平詩路上的十二首詩(另八首
為黃智溶寫的)更是李潼一生寫作最美的句點。
太平山和龜山島是宜蘭的兩大地標,也是宜蘭人心中的鄉土印記。早在太平山還在
伐木時間,就因為舅公在大元山工作,讓我有機會到太平山一遊,為童年留下美好
的記憶。
長大後也曾多次來此遊玩,每回到太平山,都好像來探望老朋友似的喜悅。而這次
在喜悅中卻有淡淡的感傷,因為當年為太平詩路留下十二首詩的李潼在詩路落成後
的兩天就告別人間,留下這一篇「詩路傳奇」。
進入太平山的門戶:土場
從羅東開車,沿羅天公路往三星,經過天送埤、泰雅大橋、玉蘭、芃芃、棲蘭,一
路上看到盛夏裡仍然青翠的綠樹招迎,紫紅粉白的紫薇花點綴其間。望向蘭陽溪河
床,也是一片綠意的西瓜田。沿途看到幾輛卡車,上面載著要去採收西瓜的山地青
年,和一個個裝西瓜的大簍子。路旁也看到搭著帳棚在賣西瓜的小販。
車行一小時左右抵達土場。土場是平原和山地的交接點,1924年羅東到土場的森林
鐵路通車,土場成為進入太平山的門戶。那時要上太平山,先搭三小時的森林火車
到土場,在土場下車步行一個多小時,轉搭運材的台車和索道流籠約二小時,全程
要六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太平山。現在只要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土場。
記得上次來的時候,還在土場收費站購買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門票,現在土場還可
以看到當年的售票處房屋,但鐵門深鎖,聽說因為「土石流」侵襲的關係,所以收
費站移到不遠處地勢較高的山路上。看著現在杳無人煙的土場,很難想像這個山腳
下的小村落,在1949到1978年間曾設有一所國小,學生人數最多時有二百七十多
位,可見當時這兒住了不少居民。
「土場」在林業用語中的木材聚集地或卸材場地,所以現在土場特別設置了一段鐵
軌,上面停放兩列火車,一列掛著兩個藍色的載客車廂;另一列則是火車頭後面掛
著一個載著木材的台車,然後是一個綠色的載客車廂。看著這個懷舊鐵道,彷彿聽
見火車的汽笛聲,更看見當年森林鐵路的小火車快樂地行駛過翠綠的田野、山崖、
溪澗,穿越一座又一座隧道、橋樑。作家吳敏顯曾這樣描寫:「森林鐵路是蘭陽
平原最狂狷的吟唱詩人,也是最浪漫的田園畫家。」
「中間」遊客中心遇見詩
「中間」,海拔九百公尺,從酷熱的平地來到這兒,已經開始感覺舒爽的涼意。
取名為「中間」想必是當年到太平山旅途的中間。或是當年索道的「中間站」。也有人解讀為「中間」的海拔是海拔將近一千九百五十公尺的太平山的一半。
這兒有原木建造的「遊客中心」,散發著檜木的芳香。遊客中心裡設有三間展覽室「四季景觀區」、「景點導覽區」、「自然生態區」。讓我驚喜的是在「四季景觀區」裡看見了李潼和黃智溶的詩,忍不住告訴服務台的工作人員說,這兩位都是住在羅東的作家。
「中間」遊客中心每天從上午八點半到下午三點半,每一個半點都會播放「太平山簡介」的影片,我們到的時候,正好趕上九點半的播放,從影片中看到太平山的開發史,也看到太平山四季美麗的風景,三月到五月是太平山的花季,台灣杜鵑、森氏杜鵑、毛地黃、白櫻、宵待草等百花齊放,紫葉槭則是一片艷麗的紅,是太平山最美麗的季節,那麼遊客是不是像阿里山花季一樣擠爆呢?
遊客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到太平山的遊客還是暑假比較多,果不然,我們在遊客中心停留的半個小時裡,就來了四、五撥的遊客,有一團十幾個人的家族旅遊,也有甜蜜的兩人行,遊客中心會提供一份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的摺頁,同時建議遊客旅遊路線。例如一日遊的話,上午先走見晴懷古步道或鐵杉林步道,下午搭蹦蹦車到茂興,可以走懷舊步道或去三疊瀑布。兩日遊的話,就可以安排看日出,看日出的最佳地點是在翠峰湖的望洋山步道14公里,那兒有一個觀日亭,在那兒用肉眼就可以欣賞海平面日出,天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清晰的龜山島,所以最好前一晚住在翠峰山屋,早上四點起床,走四十分鐘就可以到達觀日亭,有充裕的時間觀賞五點的日出,聽了令人好心動。
和三位遊客中心的工作人員聊開來,談到在這兒工作的情形,他們覺得這裡的工作環境很單純也很愉快,可惜不能上網,如果還可以上網的話,那這裡就是天堂了。除了播放影片、回答遊客的問題外,他們最常處理的是車輛問題,尤其是遊覽車拋錨。後來我們上太平山時,真的看到一部拋錨的遊覽車,遊客們心急的在路上張望等待救援車輛。
太平山紀念品大觀
到太平山已近中午,心裡急著要去看太平詩路,但卻被太平山莊裡琳瑯滿目的太平山各式紀念品迷惑住了,首先是幾本印刷精美關於太平山的書,如「太平山古往今來」、「太平山的故事」、「太平山昔與今-風華再現」、「太平山開發史」、「蘭陽山林步道情」等。接著看到靠牆一大落的架子上,排得滿滿印有太平山紀念等字樣的明信片、郵票、T恤、帽子、置物盒、手機座、相框、吊飾、錢包,甚至連名片袋、肥皂盤、文鎮、磁貼、拼圖、梳子、杯墊、筷子、領結、樸克牌……每一樣都設計得好精緻,好像在看太平山紀念品展覽。
好不容易才忍下心離開這些可愛的紀念品。在餐廳用餐,午餐是算人頭的,一人兩百元,菜色通通一樣,六菜一湯,口味很不錯。
終於踏上太平詩路,可是沒想到詩路之旅是從一場大雨開始的。
鎮安宮暫借問
沿著階梯走上「太平山原始森林公園」,感覺好像回到若干年前幾次的太平山之旅,看到路旁的小木屋,讓我回憶起上次來時,因走三疊瀑布,晚上住在可愛的小木屋裡卻小腿痛得整夜無法入睡,又想起孩子小的時候,一步一步數著階梯……太平山裡藏著多少人的回憶。思緒紛飛時,突然警覺像粉圓顆粒般大大的雨滴已經佈滿山路,我拔腿快跑,奔向前方紅色建築的「鎮安宮」。鎮安宮是日治時期的太平山神社,地勢高聳,日本人離開後改奉鄭成功,因緣際會在廟裡躲雨,翻看廟裡的「解籤詩」,覺得這些籤詩寫得非常文學,例如:「崔巍崔巍復崔巍,履險如夷去復來,身似菩提心似鏡,長安一道放春回。」細讀每一篇籤詩解,好像在讀詩集般饒富趣味,既然來了,當然也要抽個籤,結果得到一支「上吉」的籤:「祖宗積德幾多年,源遠流長慶自然,若更操持無倦己,天須還汝舊青氈。」
已經躲一個多小時的雨,正感無聊,突然聽到外面有人在說話,發現雨不知道什麼時候停了,外面的太陽好猛烈,這是第一次在太平山遇雨,原來「山雨」就是這樣來去無蹤。
閱讀太平詩路
走出鎮安宮,看到宮前立著一塊陶板「詩」牌,是李潼寫的「望海」。這首詩是太平詩路二十首詩的核心,其餘的十九首詩圍繞著這首詩,所以讀完全部詩後會回到這裡。
李潼的「望海」詩,是想像來自海上的鄭成功,卻被供在太平山頂,他的心境應是想念著大海,於是他寫道:
文殊行過觀音石步道
探望職守山巒的鄭成功
詢問他百年心情
朝山石階陡長
嚇畏了肢體軟弱的香客
可以說潮汐澎湃的節奏
令我懷想嗎
若廟基再墊高七丈七
或能眺見山外山的海洋
回頭用眼神詢問廟裡供奉的鄭成功神像,彷彿看見他正點頭同意李潼的知音。
沿著山林步道漫步,總在轉彎或觀景台上,像尋寶似的遇見這些詩,讀著詩,心情頓時跌入詩中的意境。於是追逐著這些詩,在太平詩路上享受一趟幸福的文學之旅。
山徑兩旁的紅檜細細地呼吸吐吶,雨後的山林有一種潮溼芳香甜膩的氣息。在一座紅色的涼亭前遇見李潼的詩「山亭」:
我在坡頂涼亭站立
無關疲頓歇腳
無關尋索去向
這是等候
在鮮明山亭等你發現
等你森林訪仙歸來
發現我邁進後的止停
等你釋懷
等你欣然同行
感覺李潼好像在講一個故事,一對吵架的情侶來到森林裡,於是賭氣先走的那一位來到涼亭,假裝在涼亭歇息,其實是在等另一位氣消了,好又攜手同行。又好像李潼在暗示我們他要去「訪仙」,或許當我們讀著他的詩時,就跟他欣然同行。
一首一首細細的品味著,於是我和這森林「素顏相見」、在觀景台上看見「雲三朵」、在步道上「遇見幸福」,當我「靜心」時,聞到了山林清爽的「氣味」,李潼打開了「圓傘」走在「山嶺」上……我的心隨之低吟高唱。(「……」內的文句都是李潼的詩名)
太平詩路的二十首詩裡,李潼寫了十二首,另八首是黃智溶的作品。黃智溶也是卜居羅東的詩人,他和幾位詩人朋友合組的「歪仔歪詩社」聚會時,我曾去過二、三次,聽他和詩人朋友談文論詩,也曾參加他們詩社的「詩刊」發表會,他學美術,又寫得一手好詩,應邀寫的太平詩路,每一首都很耐人尋味。讀「與巨木談不朽」,忍不住會心一笑。黃智溶很幽默的問神木怎樣才算不朽?
午後三點零三分 車經
白嶺 一團茫茫的迷霧
突然緊緊地困惑著我
停車 借問
一株兩千五百年的紅檜
是否 被斧鋸砍伐截肢
胴割 縱切 橫剖後
再精雕成神廟兩扇大門
的巨木 才是真正
永不枯朽的神木
我們開車經過白嶺時,會看到那一棵二千五百年的神木,神木樹身上繫了三大圈的鐵絲,好像已經站累了,想要躺下來休息的巨人,或許神木也在思考怎樣才算不朽,我覺得詩人的思緒很敏銳,洞徹神木的心情。
有人說,所謂「詩」就是讓人讀了很愉快又很聰明的文字。我喜歡俏皮耍點小幽默的詩,但真正觸動心弦的還是意境深遠的詩句,黃智溶的「樹立太極」讓整座森林的大樹們活過來:
師父 您還在山中打拳嗎
當薄霧如您白色衣袂般
在森林中四處穿梭時
我就感到 每一株
雲中穿掌
澗底探捶 的巨樹
都是您在向我們演示
那靈動如貓 寂靜如山
太極優美的拳架
讀完這首詩,望向步道上圓圓胖胖、姿勢微傾的大樹,感覺它們好像動起來,一起在山中打拳,這拳打得真久,幾千年了吧!黃智溶的這首詩將我的思緒拋得好遠,而深長優美的詩句更令人回味。
在太平詩路徜徉了三個多小時,碰見三三兩兩的遊客,但大都匆忙趕路,沒有停下腳步吟咏這些詩句。所以一有機會,我就主動和他們攀談,請他們欣賞一下這些燒製精美的陶板上的詩句。遇到兩對中年夫妻結伴同遊,當我提到李潼就是《少年噶瑪蘭》的作者時,其中一位女士說他們家的小孩很喜歡這本書,他們又問我,羅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我當然大力推荐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讓他們看看這些山上的木材們在平原的家。
到太平山訪詩,不只是那寫在陶板上的詩,也是漫遊山林時,心中孕育的詩意。原本想要參觀的「文史館」因地層下陷整修中而無緣入內賞玩,但這一趟山之旅,因為太平詩路而心靈飛揚,詩與森林是自然與人文的最佳拍檔,而在山林中閱讀李潼的詩,好像探望老朋友似的,想起往日李潼對兒童文學的熱情和對我們這些文學愛好者的鼓勵與提攜。
太平詩路不僅是一條森林文學步道,更是李潼在「人間仙境」的太平山森林留下的超時空密碼,如李潼在「太平詩路記事」中所說的:「你來,攜帶紙筆,隨喜尋索並清朗閱讀。/尋索自我心靈版圖的一抹光彩;/展讀太平山之旅的一路芬芳。」我來,我攜帶紙筆,隨喜探索並清明閱讀,於是我也看見自我心靈版圖的一抹光彩,更展讀了太平山之旅的一路芬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