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太平山的故事

十、太平山的故事(吳敏顯、徐惠隆、陳建宇採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編著,林鴻忠、李文綾主編,民95)

這本書有一個副題「口述林業歷史」,是為保存太平山的歷史,針對當年在太平山生活、工作的林場工作人員、眷屬、校長、木材商等,所做的訪談,以及一些相關的文章。

由於負責採訪寫作的吳敏顯老師、徐惠隆老師是散文寫作高手,陳建宇先生的攝影很有質感,因此這本書不論在內容、編排上都是上乘。我在寫太平山時,翻閱這本書,特別有感觸。像「林野尋蹤話當年」這一篇裡寫道:

鄭源鑽、黃本源、周連茂三位老蘭陽林區現場朋友聚在一起,談起昔日的工作景象,感慨萬千。從規畫砍伐預定地、年度預定案編定、每木調查,伐木造材,集裝材,山、平地運材,貯木整堆等各項作業之檢尺驗收,每個工作項目都是環節緊扣,疏忽不得,尤以伐木造材來講,工具之保養整修、砍伐倒向判定、造材或胴割材之技術都有它們的哲學,可惜這些專業技術都快失傳了。」

走在太平山林道裡,看著一樹樹綠意青蔥,很難跟砍伐木材連想在一起,這本書裡敘述許多在伐木時期太平山人的生活經驗和難忘的回憶。也有森林鐵路停駛(1979)後,當時的工作人員奉命拆除鐵道、車站時的心痛不捨,而天送碑車站,卻因為道班工吳源的建議,將車站作為農具倉庫,這個老車站因而保留下來,現在,在天送埤看到這個逃過劫數的老車站,真要拍一拍胸脯說一聲:「好里佳在!」感謝當初負責拆除的工務課長和道班工吳源的一念之間。在讀這一篇「老車站活過來了」時,看到吳敏顯老師寫的:「在羅東與天送埤之間,森林鐵路是蘭陽平原裡最狂狷的吟唱詩人,也是最浪漫的田園畫家。」令人想像飛馳!

在一些追憶林業相關文章中,「在翠峰湖捉青蛙」是一個有趣的插曲。畫家陳東元出生在大元山,就讀大元國小,假日常到翠峰湖捉青蛙,捉到的青蛙是餐桌上的美味。這一篇裡談到大元國小,學生人數最多時有一百六十幾人,陳東元在民國49年入學,是學校第十屆的畢業生,班上有十六位同學。

前不久電視上曾播「大元國小」畢業生返校、開同學會等溫馨的故事,網路上也有許多關於大元國小的資料,雖然學校已不在,但畢業生們對學校的感情卻是永遠的。這一篇文章以陳東元為主軸,敘述陳東元的故事,非常感性。

「山頂人迎媽祖」也很有趣,住在山上的人,崇拜的卻是海神「媽祖」,而且很辛苦的從山上到平地迎接,到山上膜拜一番後,又山高路遠的送回平地,這也是單調的山上生活中最令人期待、回味的盛事。

「中間」,現在的遊客中心,當初是鴆之澤索道發送點,也是蘭台線山地軌道的終點,「中間黃家二三事」,講的是黃水泉一家人,嚴格的媽媽和七個孩子成長的故事,描繪山上人家的生活。

 「文史館」是2006年在太平山成立的,但文史館的房舍是1937年日治時期興建的新太平山俱樂部,光復後改為太平山招待所,目前則是展示太平山文物的文史館。這篇「夜半跫音」繪聲繪影的描述房子有鬼的故事。但同一個地方,陳阿清睡過香甜一晚,林清池則是鬼事連連,好像是某個特定房間鬧鬼。讀這篇文章的時候,發現故事裡的陳阿清竟是我之前參加社大「書寫宜蘭」班時那個熱心的班代,人生何處不相逢,竟然是在書中看到他的故事,吳敏顯老師的觸角也真是太靈敏了。

「太平山雨中行」是吳敏顯老師寫他自己1977年元月到太平山的故事,吳老師和朋友徒步登山,從土場經仁澤、中間、蘭台、白嶺、白系、上平,足足走了八個小時才到太平山。第二天下山時,則搭乘四段蹦蹦車、三段流籠,以及森林小火車回到羅東。這篇文章捕捉三十年前太平山沿途的景緻和登山者的心情,吳老師的散文本來就是好得沒話說,尤其是這種抒情的文章,讀之彷彿隨著作者去了一趟太平山,在冷冷的雨中吟味山中景色。

除了這些以外,像「最後的囝仔王」是太平國小戴隆乾校長回憶在太平國小的師生生活、「森林科是第一志願」寫的是我所熟知的邱阿塗主任(羅東國小教務主任退休,現任宜蘭縣文藝作家協會理事長)讀宜蘭農林學校森林科時到太平山實習的回憶。「陳純精和太平山」敘述讓羅東成為木材之都的羅東街長陳純精的事蹟。……都很有可讀性。

初讀這本書,以為都是一些有關木材砍伐、枯燥的內容,但細讀之後發現這本書內容多元、有趣,可以深度了解太平山,遙想那逝去的往日情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lc0124 的頭像
    sulc0124

    夏日涼風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