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業心木雕情(李文綾、楊永在編輯,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出版,民94)

好喜歡這本書封面上的字「咚!咚!咚!好檜木在羅東」。

又是一本有質感的政府出版品。是由羅東林區管理處和台灣木雕協會共同編著的「2004羅東藝穗節」活動紀錄。

跳過一大堆光鮮亮麗的活動照片。後半本開始端出真材實料。

先是策展人(最近去北美館看「龐畢度畫展-桃花源」才知道策展人現在是藝術展覽的靈魂人物)兼藝術總監「楊永在」的一篇序文:「風華的再現、刻畫的記憶」創作營藝術表現理念。

天呀!人家文筆超好的,好好的拜讀一下吧!

台灣林業發展走過百年、山林滄桑與眾多的動人事跡、多少林業人的生命與軼事皆與森林的因緣密不可分。過去的歷史是記憶中無法抹滅的痕跡、刻畫著許多動人的詩篇,然而,現在林業發展已步入另一個嶄新里程碑,展現更具活力的另一面貌。

所以,在設計的總體概念中,一是保有木材原有的質感與形式、揉合現代藝術表現手法來概括林業發展方向與期許,呈現深度意涵與優美的造形藝術、更讓木紋之美淋漓盡致的浮現眼前,深藏於人們記憶中的台灣林業發展軌跡、點點滴滴的刻畫於作品之中,讓觀賞作品的人們親自探尋、發掘。

此方式可巧妙的將木材天然之美、現代藝術和林業精神與歷史融入於作品之中、契合林業文化生態園區之精神,讓作品展現創新的觀念與手法、賦予珍貴台灣檜木新的生命與永恆的藝術價值。

打這麼多字,累不累?當然累,但是很值得,可以細細品味策展人的心思。

尤其是過去的歷史是記憶中無法抹滅的痕跡、刻畫著許多動人的詩篇」和「深藏於人們記憶中的台灣林業發展軌跡、點點滴滴的刻畫於作品之中兩段文字真值得細細咀嚼。因為我在看後面的木雕作品時,就會一直去回想這個創作總概念。

        去羅東林業園區不知道幾十回了,但從沒有好好的欣賞這些木雕作品,經由這本書的敘述才知道,原來曾經有這場風雲際會。廣場上陳列的那些木雕作品都是大有來歷,而且很值得細細品味呢!

        總共有六件作品,每件作品都是由一個團隊合作完成的。太喜歡這些木雕作品了。

        可惜網路上找不到照片可以直接圖說。只好先將作品名稱和創作理念寫下來,待來日補上照片。

作品一:族群融合

  我覺得這一件作品好有意義。四位創作者中有兩位是原住民,設計人王信一在原住民部落成長,受到阿美族文化藝術的薰陶,他的木雕作品有濃厚的文化風味。這根擎天一柱的大木頭,被這個團隊設計為富涵原住民文化風味的婚禮。

  從作品上可以看到原住民勇士們和新娘手牽著手,看了好感動,好像在講一個故事。木雕作品上正在舉行一場婚禮,百合花象徵純潔善良,同心圓象徵團結和生生不息,連勇士的手勢都有象徵的意涵,向內是謙虛,向外是強壯,向上則是勝利,他們手拉著手,整體合起來就象徵「族群融合」。

作品二:心林延生

  這件作品很巧妙的用兩種不同的木材顏色呈現出立體感。五位創作者都來自台灣最有名的木雕聖地三義。作品上可以看到兩個人形臉著臉,身體前後交錯,流線形的線條非常優雅,而他們的頸、胸間的空間則非常有巧思的設計成「心」形,看了令人會心一笑。

  設計人張傳杰、楊乃魁要傳達的是「自然衍化中、人類和森林的關係密不可分。藉由作品呈現心靈相通、心心相印,森林中樹苗的成長和人類的希望與未來、結為一體、延續永恆。」

作品三:大地之母

  這個作品更厲害了。一截不起眼的老樹頭,應用下半段粗壯的突出感,設計成宛如孕育新生命的母親。創作團隊的五傳中,也有四位來自三義,另一位則來自嘉義。三義木雕聖地果然人才輩出。

  這件作品越看會越覺得這個母親好像已經快要臨盆、體態臃腫、行動遲緩,一步一步的從茂密的森林中走出來,好有動感,好像聽到她「頓、頓、頓」重重踩在地上的聲音。

  設計人曾安國的創作理念是:「千年檜木雄偉矗立原生大地,豐沛生機,呼吸吐納,撫育無數生命;『大地之母』象徵無私、奉獻和慈愛,宛轉垂首俯臨大地,觀照眾生。」

  讀到這裡是不是發現這些木雕師傳,不只是技術好,而且是富涵人文氣息的藝術家。

作品四:蕨-生生不息

  這件作品根本不用我多說什麼,人家的創作說明已經夠清楚了:「最遠古的植物 無言的宣言 遠古至今,向來我安靜而持續 而平常心的活著  小小的孢子,整齊地挾在腋下 抓住最好的時機,穩當地飛往下一個落腳處 再一次安靜持續平常心的活著。」

  把一根老樹頭運用它好似兩根相連的樹幹,雕刻成蕨類植物的樣式。一粒粒突出的孢子,好像天生自然的,若不是看他們創作過程的照片真會以為那一粒粒的突出是天然的,這件作品也是這本「林業心木雕情」的封面圖面,可見受肯定。而最有趣的是照片上,在木雕作品後面的背景是結著紅色夾果的台灣欒樹,超美的。

作品五:呵護-孕育與茁壯

  由台灣木雕協會理事長楊永在所設計的這件作品是兩件組合,一大一小,很容易就想像到是老樹和新苗,比較容易理解,作品說明果真如是說:「新生的幼苗在懷抱與雙手的關護之中孕育與茁壯;風雨洗禮中紮根、成長、挺立於亙古天地」。的確一棵樹的成長需要經過風雨的淬煉才能茁壯,人又何嘗不是呢?

作品六:生命之泉

  最後一件作品是由宜蘭本地的藝術家共創作,由藍文萬設計。一樣是兩件式的作品。用木材來表示林泉,乍看之下,若非木材顏色阻隔,真有泉水流動的感覺。作品說明:「白嶺之泉綿延不斷,哺育大地之生機。萌芽再生茁壯,代代相傳及堅定不拔之精神,守護大地之土,使萬綠的叢林燃起生機,再綻放生命之色彩。」

  我很喜歡這個概念,我們都知道樹木的成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可是前幾件作品大都以木材本身來象徵植物,如嶡類、樹苗,或以木材作材料,其上雕刻人物,如象徵大地之母、人和森林、族群融合等,而這一件作品卻想到了「水」是滋養樹木最重要的源泉,所以看了這件作品,特別有認同感,樹木離不開水,即便已成枯木,仍要回報水的滋養。

  看了這六件作品的創作說明及書上的圖片,非常感動,下次到林業園區,可要好好的欣賞一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