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鎮的文化旅遊將分為三條路線,即山線、海線、老街訪古。
山線以草嶺古道為主軸,包含大里天公廟、大里旅客服務中心。
海線以龜山島為主軸,包括烏石港、蘭陽博物館、烏石港旅客服務中心、北關,同時介紹龜山島漁夫畫家陳龍福。
「老街訪古」則以老街為中心,由北至南介紹老街具有特色的建築,包括:1北門福德祠、2.十三行 (老街北段)、3. 新長興樹記(121號)、4.吳宅(吳朝陽,129號)、5. 盧宅(139號)、6.慶元宮、7.老街南段、8.南門福德祠,除老街外,在頭城街上還有一些值得探訪的古蹟,如供奉開蘭先賢吳沙的開成寺、紀念一生執著寫作的「李榮春文學館」,它也是宜蘭縣第一座文學館,以及典藏頭城鎮歷史的「頭城鎮史館」,同時加入人物介紹,如盧讚祥、康灩泉、李榮春。
一、山線:幽遠草嶺古道
每到秋天,滿山遍野的芒花,為草嶺古道抹上幾許蒼茫,草嶺最熱鬧的芒花季上場。虎字碑、雄鎮蠻煙摩碣伴著古道,在秋日的暖陽徐徐吐納,這一條曾經烙印過許多先人汗水、鞋印的古道,在二百多年的今天,仍散發著懷古的幽香。
就在草嶺古道的盡頭,香火鼎盛的「慶雲宮」,俗稱「大里天公廟」,曾經保佑過多少家鄉和異鄉的遊子。
在草嶺古道的入口處的「大里旅客服務中心」,靜靜站立著仿自古道的「虎字碑」,興來拓印一回,頓覺古意盎然。
二、海線:戀戀龜山島 宜蘭縣史館舉辦「宜蘭第一地」的票選,龜山島遙遙領先,成為宜蘭心目中的第一勝地。它不但是宜蘭的地標,也是宜蘭人懷鄉的象徵。近年來更是賞鯨豚的熱門景點。 若干年前,島民遷居頭城鎮,原來叫仁澤社區的地方,現已改名「龜山里」,然而他們沒有忘情祖先曾經生養其間的龜山島,除將島上的精神象徵「拱蘭宮」遷廟至龜山里,更在每年九月舉辦「大海心.龜山情」活動,回去龜山島尋根訪古,也到現在叫「普陀巖」的拱蘭宮舊址禮敬一番。 牽掛著龜山島的還有正在興建中的蘭陽博物館,而已完工的烏石港旅客服務中心,別具特色的建築,主要設備有靜態及動態多媒體展示、船務服務櫃台、多功能簡報室、龜山島模型、黃春明詩詞、戶外咖啡吧台及休憩空間等,提供人們休息的地方,也是搭船到龜山島的港口。 不遠處的「北關」曾是進出蘭陽平原的門戶,一八一九年由通判高大鏞所建。城樓、箭垛、馬道、砲座、營房等齊備,大石羅列,雄鎮一方。可惜今已全毀,不復見當年雄姿。但在巨石間穿梭、眺望大海,傾聽千古浪潮,仍有濃厚的思古幽情。 作為開蘭第一城,頭城老街見證了歷史的足跡。 和平街是頭城最早發展的街道,古稱「頭圍街」。清代頭城的精華區域,就是這裡,它見證了頭城以往的繁華歲月。同時,它也曾是宜蘭地區最重要的經濟中心,現在則是全宜蘭碩果僅存的老街,特別值得珍惜。 南北走向的和平街,原是一條因河運而發展出來的街道,東邊濱臨頭城港,曾可北通烏石港, 南出打馬煙,帆檣林立,盛極一時, 當地居民在老街南北兩端, 各蓋了一間面向街心的福德祠, 以堵住財氣。可惜好景不常, 一九二四年的大水,埋沒了頭城港,再加上公路、鐵路的開闢,經濟中心轉移,使得老街一蹶不振。 今日的老街,隱藏於街鎮之中,很容易被忽略掉,其實它仍保存了不少昔日的遺跡,可藉以回顧頭城早年的發展。此外,還可看到清代及日治時期的老建築,非常難得。當您漫步其中,彷彿走入時光隧道。和平老街保存的古貌非常珍貴,而且隨時面臨被拆除的危機,特別值得細心探訪。 和平街北段頂端的北門福德祠, 是老街的守護神;往南的長排平房,便是清代船頭行的遺址十三行; 再往南則有混合各種建築風格的「139號」盧宅、 及盧宅對面已成一片池塘的頭城港遺址。日治昭和時期精緻建築的「129號」吳宅、「121號」新長興樹記; 老街中心點慶元宮的三川殿仍保存早期石雕的古樸原貌。南段「51至61號」的源合成與陳春記, 則是氣勢不凡的日治大正時期建築;南段盡頭為南門福德祠。 放眼已經走過歷史榮枯的頭城老街, 正猶如走過一段台灣建築滄桑史。 頭城老街,為我們留下一段珍貴的文化資源。由北至南逐一介紹如下: 1北門福德祠 在城東里,祀福德正神,建於同治二年( 1863 ),有土地公及土地婆各一尊,懸「澤被蒼生」匾,廟門兩側上方各有石獅一隻,雕工精美。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福德正神誕辰,里民每以外臺戲慶祝。八月十五日及十二月十六日尾牙,鎮內民眾參拜者尤多。 和平街在清代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因此居民在街北及街南各興建一座福德祠,形成「街頭街尾土地公」,藉以堵住和平街的財氣,使此街永遠繁榮鼎盛,北門福德祠即位於和平街北端,南端則是南門福德祠。 2.十三行 (老街北段) 位於老街北端,為清朝時期,頭城最大郊行,傳為首富盧家船頭行及倉庫總稱。立面仍留有壓艙石基座,及木造屋身。內部空間可相通,通道曲折具防盜效果。以土角承重牆厝。 十三行的輝煌過去,向來為頭城人津津樂道。是盧家的創庫和批貨處的總稱。為什麼叫做「十三行」呢?有人說是原先有連續13間店面,也 有人認為13只是個吉祥筆劃。當時盧家在此經營「行郊」貿易,附近還有著名的北台灣大地主林本源設立的「租館」,使得這一帶成為船郊和巨商聚集之地。 日式屋頂上,,開有西式的「老虎窗」;屋身採西式圓拱及柱飾,並設有迴廊;建材則為洗石子及白色面磚;但在牆角及台基上,卻做成傳統建築常見的「櫃台腳」,各種風格並陳,十分特殊。 3. 新長興樹記(121號) 新長興樹記在當時是從事南北貨批發零售的買賣,此棟屋舍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騎樓的立面裝飾,是採用「鑲嵌榫法」,這些木雕品是宜蘭少見的精品,其作法是先將字形刻出後,描繪於一底板上,待刻出凸槽後再將字形嵌入,由於入木深淺需視字形大小而定,所以難度頗高。而其建築是典型的長條形店屋,「前店後住」的住商合一形態。 建築於大正10年(1921)之新長興樹記由陳老紅與其弟籌建,面寬本為三開間,中央明間為神明廳,左右次間均為從事南北貨批發及零售之店舖。虎次間已拆除,目前僅存中央明間及龍次間2間街屋並列。建築初始僅深一進,昭和6年(1931)加建高2層樓之第二進而成現況 。 在建築構造上,建於日治中期的新長興樹記之騎樓面採用新式之鋼筋混凝土樑,但內部仍以木樑為主。因採用鋼筋混凝土,故騎樓柱之跨距增大,與陳春記之三連拱式不同,樑上刻有「新長興樹記」之商號。女兒牆上有卷草花飾及「陳」字標記,意指屋主姓陳。柱子仍為磚柱,上施洗石子橫飾。 整座建築最特殊之處是以「鑲嵌榫法」製作之檜木門聯 。正面入口除了刻有「長處樂、興於仁」之板門及福壽門外,上層閣樓亦開設一門以便於貨物吊運,此乃為當時街屋建築進出貨物之主要方式。整體建築保存良好,可稱為和平街上最具價值之街屋。 4.吳宅(吳朝陽?)(129號) 日治昭和時期精緻建築的「129號」吳宅。 5. 盧宅(139號) 日據頭城首富盧纘祥宅,1928年(昭和三年)落成,位於頭圍港遺址前方,日式屋頂具西式老虎窗,為和洋混合式,牆角台基上可見閩南風格的[櫃臺腳]作法。 位於頭圍港遺址前方之大宅,為盧纘祥 於25歲(昭和3年,西元1928年)時,委由時年26歲,任職於臺灣總督府官房會計課營繕係之宋祖平所設計並建造完成。 盧宅佔地廣闊,建築宏偉,日式屋頂上有西式風格之老虎窗,建築正面設迴廊,圓拱形之主入口居中,牆身為洗石子與白色面磚混合使用,在風格上屬和洋混合式,但在牆角及臺基上亦可見傳統閩南風格之「櫃臺腳」作法。 盧家在清代即是頭城首富,且擁有最大的行郊「十三行」,在當時顯赫一時。「有盧家厝,無盧家富,有盧家富,無盧家厝』的蘭陽地區流傳俗諺,顯示了盧家在當地的富裕程度及盧家宅邸的與眾不同。宅邸正對面的大池塘是頭圍港的遺址,當年烏石港淤塞後,頭圍港起而代之,船隻可直航至盧宅前,因民國13年因山洪爆發造成阻塞,僅剩目前的規模。 6.慶元宮
慶元宮號稱「開蘭第一古」,相傳早在蘭陽平原開拓的第一年就已建起,歷史十分悠久。難得的是,三川殿仍保持著早期的石雕原貌,簡單大方,令人更添撫今追昔之。慶元宮創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因而得名。 廟中主祀媽祖,是以往渡海來台的守護神,因此廟門朝向東方海面。自創建以後,成為頭城的中心向南北發展出商業街道。正門兩側的石刻門聯是慶元宮保持存最古老的門聯,頗具歷史價值。石雕均以砂岩雕成較易風化剝蝕,別具樸拙之美。石造壁堵。 7.老街南段 過了慶元宮,便是老街的南段,雖沒有名宅大戶,卻是保存最完整的老街片段。這一帶房舍都建於日據時代,當時日本建築師正從西方吸取了大量的設計概念,房子立面常做成拱形開口,石柱和牆面則用紅磚和洗石子互相搭配,在色彩和光影上形成豐富變化,有些講究的店家還會在立面裝飾彩色瓷磚,將房屋點綴的越發華美。 8.南門福德祠 在城南里,祀福德正神,建於同治年間。神壇聯曰:「次天子位一,守諸侯寶三。」並有一「降爾遐福」匾。廟左側有一小園,供民眾休憩之用。南門福德祠與北門土地祠間的和平街,為本鎮最古者,頗多古老紅磚建築,尤其是圓拱形的「亭仔腳」,遊客每喜駐足瀏覽。 和平街南端的「南門福德祠」與北端的「北門福德祠」遙遙相望,農曆2月初2(春祭)是土地公的誕辰日,因此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牲禮進行祭祀,以祈求福氣;而農曆的8月15日(秋祭)也要舉行祭拜,以答謝土地公的庇佑。而在祭拜時,有一種「福金」是專供信徒用來燒給土地公的,這種「福金」寬約3寸,長約3寸2,表面貼有金箔,10張為1束。 除了老街本身之外,在頭城街上還可以看到一些古蹟,如供奉著開蘭先賢吳沙祿位的開成寺、紀念作家李榮春的文學館和保留頭城鎮昔日風華的頭城鎮史館。
目前北門福德祠的廟貌已不是清代的原貌,而是1916年所重建,至於祠中供奉的神像據說是清代留傳至今。
整體而言,風格特殊,規模壯觀之盧宅自建成後即為本地之重要地標。至今在蘭地仍有「有盧家富,無盧家厝;有盧家厝,無盧家富。」之俗諺,因此可見盧家之富裕及盧宅之地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