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喚醒堂傳古風

 

很難想像,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還有人熱心在教、學「古詩吟唱」。

聽到頭城「喚醒堂」每星期一下午都有「古典詩詞吟唱」教學時,我有點時空錯置的感覺,這怎麼可能?

於是好奇的我,在星期一下午前往一探究竟。

 

座落在纘祥路上的「喚醒堂」,當地人稱為「乩堂」,1895年始建,至今一百多年,是一座歷史相當悠久的鸞堂,門口左右兩根石柱上分別寫著:「喚人悟道」、「醒世修真」。喚醒堂本身的建築典雅,橘黃的屋頂、朱紅的柱子,外觀十分氣派。廟前的大埕上,正對著廟,有一個高台,一般廟前的這種高台都是為了演戲用,但喚醒堂的這座高台是「宣講台」,專門為傳道演講用的。最有趣的是宣講台上的左右兩邊出入口上分別寫著「馬出」、「羊歸」,我心想,這什麼東東?當歸倒是聽說,這個「羊歸」是什麼涵意?這時,正好看到喚醒堂的副堂主林旺根先生,於是上前請教,我真是問對人了,林先生說:「馬」對主人很忠心,「羊」很孝順,所以「馬出、羊歸」,就是「出忠、入孝」,好有學問,這種啞謎只有古人才想得出來。

喚醒堂的右側有一面黑色大理石的壁面寫著「喚醒堂的沿革」。看著上面的敘述,才知道日治時期(1917)曾在這裡設置「就正軒」書院。據說當時是頭城首富盧家為了教育盧纘祥,聘請當地碩儒吳祥輝當教師,在喚醒堂上課,街里想要讀書的人都可以來讀,名書法家康灧泉先生也是其中之一。

至盧纘祥長大後,1927年他和一些頭城的文人朋友在喚醒堂成立詩社,因為他們總共有十八人,所以取古時「十八學士登瀛洲」的典故,將詩社取名為「登瀛吟社」,聚地方精英於一堂。影響所及,宜蘭市也成立「仰山吟社」、羅東成立「東明吟社」、蘇澳成立「清聲吟社」,一時蘭陽詩風流行。

「喚醒堂」雖是一間鸞堂,卻是頭城文化傳承的源頭,這兒曾有青青學子的朗朗讀書聲,這兒也曾有文人雅士相唱和的擊缽吟詩,而一百年後的今天,在喚醒堂的廂房裡,頭城國小退休的陳孝宗老師秉持古風,每個星期一下午在此教導社區民眾吟唱古典詩詞,除了中國古詩,他們也吟唱烏竹芳和盧纘祥寫的「龜山朝日」詩,陳孝宗老師還用竹笛為他們伴奏,這一天參加的學員有九位,三男六女,年紀從五十多歲到七十多歲,看得出來,他們都很陶醉在吟唱詩詞的意境中。

烏竹芳的「龜山朝日」:曉峰高出半天橫,環抱滄波似鏡明。一葉孤帆山下過,遙看紅日碧濤生。

盧纘祥的「龜山朝日」:紅旭初生照翠巒,休將不動誚蹣跚。昂頭東向琉球島,曳尾西連噶瑪蘭。峰峙何須盛玉匣,濤翻卻似湧金盤。祺生一賦流傳久,攜向晨光仔細看。

老師告訴我,民國六十年左右,康灧泉先生有感於頭城文風日漸式微,邀請他的三位好朋友,雙溪「貂山詩社」的林義德、蘇澳「大同詩社」的楊靜淵、礁溪老鄉長林萬榮,到頭城來開班授課,參加的學員十多人,大都是中小學教師,每星期一次,晚上七點到九點,學了一年多,他當時才二十多歲,自那時起就現學現教班上的學生吟詩,近年來則在社區教導民眾,他希望自己能夠傳承康灧泉老師的遺願,將頭城的詩文古風發揚光大。看陳老師在炎熱的夏天裡汗流浹背的教學、一張一張用書法書寫的海報,聽學員們用國語、閩南語或唸、或吟、或唱,一陣陣的清涼從心田擴散開來,所謂的「詩意盎然」就是這種感覺吧!

喚醒堂供奉王天君,扶鸞闡教,安撫民心,在頭城默默地施行教化,捨藥、施棺、著書、宣講,廟堂上方的大木匾上寫著「代天宣化」,喚醒堂走過百年星霜當之無愧。而更令我感動的是代代相傳的文化香火,在頭城靜靜的延燒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lc0124 的頭像
    sulc0124

    夏日涼風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