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出發,散步去:逛老街,發現城市的另一張臉

四、永不凋零的公館大學城

書裡介紹的公館,完全顛覆了我印象中的公館。

印象中的公館,除了台大校園,最熟悉的是東南亞戲院和戲院附近狹窄的巷弄。

汀州路上不像現在擠滿商店,而是一棟棟的樓房和幾幢有院落的大宅,那時和三位室友在汀州路上一棟民房的三樓合租一間雅房,其中兩位是上班族,只有一位是在學學生,對那時的印象已經非常模糊,只記得九月開學時,天氣還非常炎熱,從宜蘭剛到台北,一切都很陌生,參加新生訓練時的午餐時間,不知道要去哪裡吃飯,跟著人潮走進一家餐廳,看到菜單上價格倒抽一口氣,覺得別人都好像是識途老馬,自己則是隻剛到新主人家却生生的小貓。

1972年,我讀台大夜間部外文系時,有兩位常在一起的同學,記得其中一位叫雅齡,另一位已經忘了名字,但腦海裡卻還記得她那時的臉孔,遺落在青春歲月裡的記憶已經年代久遠不可考了。

假日沒有回宜蘭時,偶而會去東南亞戲院看二輪西片,殘缺的記憶裡還有些畫面鑲嵌在腦海裡。

印象中,還記得那兒新開了一家「三商百貨」,是我最常去逛逛的地方。

這本書裡的公館,作者沒有主打美食,而是以一些老店為主,如鐘錶店、茶葉行、服裝修改店、書店等,介紹的餐飲只有三家:炒燴小吃、蚵仔麵線、咖啡館。這和前面幾篇的內容取向有很大的不同,說不上好或不好,都只是作者希望呈現的老街風格的不同思維。

混合著懷舊與現代的公館形象,很難和想像中的「大學城」畫上等號,然而台大附近的羅斯福路、汀州路確實就是天之驕子的台大人生活的地盤,如作者所說:「現在的公館,文氣少了點,熱鬧多了些,但對許多曾經在這裡度過美好青春的人來說,這個大學城仍是他們心目中的原鄉……」雖然我只在那個方圓生活一段短暫的時間,但卻能完全體會這段話裡的感覺。(第二年重考,改去輔大讀大傳。)

這本書的老街介紹,台北縣市佔了一半,其它還有新竹、逢甲、鹿港、台南海安路、赤崁樓、高雄鹽埕等。

整體而言,呈現老街風味的不只是代代相傳的好口味和百年老店,為老街注入新風貌的現代化店面也是延續老街生命的另一道活泉。

這本書提供我將來書寫「宜蘭文化旅遊」時一些參考,例如,如何在許多可供書寫的地點中作選擇、如何為文章提味、如何把文章寫得既有文學性又有實用性、如何運用照片為文章加分……

(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