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關聽濤
一走進北關海潮公園,就聽到海浪拍打岩石的濤聲,彷彿海在耳邊低語。或許是潮汐的關係,我並沒有聽到古詩所描寫的北關「雪浪飛騰響怒潮」般氣勢磅礡的驚濤裂岸,而是夕陽下寧靜海面的舒緩吐吶,給人一種平靜的感覺,也給人一種安定的力量。
想是這樣的氣氛,讓面對大海的石椅上三三兩兩的遊客,一個個眼神呆滯的望著大海發呆,彷彿陶醉在眼前碧波盪漾的大海裡,心思達到空靈境界。
暮色蒼茫中,遠方的龜山島好像在碧藍海水裡輕輕搖盪著,我也暫坐石椅上,心裡突然浮起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詩句,對宜蘭人來說,應該是「相看兩不厭,只有龜山島」。
「北關聽濤」早在清代就被列為蘭陽八景之一,留下「蘭城鎖鑰扼山腰,雪浪飛騰響怒潮。日夕忽疑風雨至,方知萬里水來朝。」的詩句。時至今日少了軍事防守的煙硝味,北關聽濤的詩意更清純濃厚。
走在海潮公園的步道上,一路有浪濤聲相伴,心情泛濫著海枯石爛的山盟海誓。一座座單面山像一個個巨人守在海岸第一線,據說單面山是東北角海岸地質的驕傲,具有世界級的地質水準,更啟發建築師設計蘭陽博物館的靈感。紋面的巨岩則被賦予「豆腐岩」溫柔的呼喚。多樣的海岸地質是海水與岩石們千萬年廝磨的傑作,也是北關最吸引遊客的焦點。
除了濤聲、岩石,北關沿海步道兩旁的綠樹蓊鬱,榕樹盤根錯節展現強勁的包容力,一顆顆偌大的岩石就這樣被八爪章魚似的氣根包裹起來;還開著大黃花的宜蘭原生樹種黃槿特別茂盛,幾處成排的黃槿樹叢似乎努力抵抗帶著鹽分的海風吹襲,一邊開著花,一邊又飄下舖地落葉;常見的海邊植物如草海桐、林投等,在這兒並不多見,只看到一小撮的林投依附在岩石上;倒是在接近公園涼亭附近看到幾叢竹林,讓我有點驚艷,好像畫龍點睛似的為北關增添文雅氣息。
北關海潮公園入口處的解說牌上標示著公園內的主要景觀:古砲、大黃槿樹、豆腐岩、單面山、一線天、觀景平台、巖頂、公園涼亭,我依著公園裡的路標逐一探訪。
除了單面山、豆腐岩這些海岸地質外,最讓我「刻骨銘心」的卻是站在巖頂上那一刻的驚懼。從巖頂下望海平面感覺好像快要摔落崖下,我撫著胸口說:「不行,我有懼高症。趕快下去吧!」那種害怕的感覺抓著我,讓我無法放心欣賞海上的美景。難怪在巖頂與觀景平台這個最高處有一座「觀音菩薩」的石雕塑像,原來就是要保佑像我這樣膽小的遊客,看到菩薩慈祥的面貌,劇烈的心跳逐漸恢復正常,雙手合掌誠心感謝菩薩護庇。
在觀音亭的石壁上看到一塊黑色的大理石碑,上面刻著「北關觀潮賦」。撰述者陳志謙,書寫者康介珪。康介珪我知道,之前在頭城老街遛躂時,還碰到他老婆,看到十三行康家老宅裡堆放著他的書法掛幅,也知道他是頭城書法名家康灧泉的長子,擅長書法、雕刻,以製刻匾額為業,有「蘭陽第一匾」之譽。那陳志謙是何許人也?之前在寫喚醒堂時,曾在網路上看到頭城有名的文人陳書,而陳志謙正是陳書的兒子,也是頭城有名的詩人。康介珪和陳志謙兩位已結伴西遊,沒想到竟在北關的觀音亭看到他們的作品,心裡有些激動,也有些感嘆。風雅的「北關觀潮賦」石碑置放在高岩上原是何等賞心的事,可惜觀音亭空間狹窄,環境雜亂,而兩位已作古的作者識者不多,有一種「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的遺憾。
感嘆一回。又想起「北關」顧名思義是防衛宜蘭海岸線的關口,清代曾駐兵防守,目前的兩座古砲並不是當時的遺跡,而是民國六十七年興建武營分駐所時在地下挖出來,後來移放在這兒。清代建造的城垛、營房等則在日治時期開闢道路時被拆除,沒有留下任何遺跡。
人事已非,唯有千古不變的浪濤依舊拍打著海岸的岩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