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懷舊
最近常到頭城,發現頭城人至今仍習慣以城東、城西、城南、城北來稱呼地方,而東、西、南、北的中心點則是俗稱「媽祖宮」的慶元宮。
慶元宮同時也是和平老街的中心點,慶元宮以北是老街北段,過了慶元宮就是老街南段,最近老街正在整建,地上都舖了青石板,北門的祠德廟在整修,南門的福德廟旁也正在施工「頭城老街地圖與老街觀光導覽」的大型看板。
我在和平老街四處遛達,隨便舉起相機按下快門,都是一個古意盎然的鏡頭。來來回回走了好幾趟,發現老街好像遲暮的美人,風韻猶存,在不經意的舉手投足間都可以看見她綽約的風姿。
盧家與康家的故事
想當年,也不過就是一百多年前,烏石港帶動頭城商業發展,和平老街當年是頭城,甚至是蘭陽平原最熱鬧的一條商店街。昨天傍晚,我在北門福德廟附近閒逛,一位七十八歲的老先生扶著腳踏車行走,看到我在拍「頭城十三行康家古宅」,很熱心的告訴我,這裡是「行口」,也就是大盤商,而慶元宮那邊都是中盤商和零售商,所以那邊是比較熱鬧的商店街,而這邊則是大老闆的地盤。說著,說著,他走進其中一戶,並且客氣的說:「進來坐!」我說:「那你們以前也是有錢人了!」他笑了笑說:「現在不是了!」他家對面正在興建一間涼亭,我看到老先生的老伴坐在她家門口的一張凳子上搖扇子,我說:「涼亭就在你家門口,以後你可以到涼亭納涼。」她笑了笑說:「我腳不方便。」
看著這座正在興建中的涼亭,赫然發現,它的位置就在城東社區活動中心的右後方,原來開蘭舊路就是在這裡和和平老街暗通款曲。所以如果要遊開蘭舊路,只要走過涼亭就可以到「李榮春文學館」,這座日式建築,原來是頭城國小校長宿舍,保存良好,非常典雅,一館三用途,除了是李榮春文學館外,同時也是「頭城鎮史館」、「頭圍文史工作室」。
到老街北段觀光,除了康家老宅有明顯的標示外,其餘都沒有標示,可喜的是,有些老房子還有人居住,感覺這條老街還有生命力。據說現在標示「頭城十三行康家老宅」的房子原來是盧家的,後來才賣給康家,變成康家老宅。我在康家老宅遇到康灧泉的三媳婦,她告訴我「康家老宅」有三間房,現在住兩家人,康灧泉的第三個兒子康劍鳴和大房康介珪的第三個兒子。在康家老宅裡看到很多康灧泉和康劍鳴的書法作品。據說,康宅的前廳將來可能闢建為「康灧泉紀念館」,展示他的書法作品。
而和平老街中最豪華的房子,應屬盧家老宅,所謂盧家指的就是宜蘭縣第一任縣長盧纘祥的住家,我在喚醒堂參觀時,剛好碰到盧纘祥的兒子盧潮衡,他說他父親當年選宜蘭縣長,全頭城鎮只有一票沒有投他,那一票就是他自己,可見其受到地方民眾的愛戴。
頭城鎮專業解說員陳中水告訴我,盧宅的建築是「和風洋樓」,就是日本式的洋樓,欣賞盧宅的建築之美,從外觀上可以看到屋頂上的「老虎眼窗」,我看到屋頂上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半圓形的氣窗,好像一對眼睛正看著我。盧宅現仍為盧家人居住,所以平常都大門深鎖,除非有事先聯絡獲得允許才可能入內參觀。
盧宅正前方有一個池塘,聽說當年水運暢通時,船隻可以直達這裡,是頭圍港的遺址;但也有一說就是因為有這個大水池,「水」代表「財」,所以盧家才聚了這麼多財富。這個湖因為在盧宅前方,所以用盧纘祥的字,取名為「史雲湖」,當年建有水榭亭台,是文人聚會觀景賦詩的地方,可惜今已不復見。
盧宅旁是一棟建築非常典雅的白色建築,聽說也是盧家的房子,但大門深鎖。過來的幾間現代建築中,有一間掛著「康懷工作室」,這是頭城名書法家康灧泉的後代康懷,也是一位書法名家。
據說設計盧宅的建築師是當時任職總督府營繕科的建築師宋祖平,由此也可見盧家當時的名望和財富,因此地方上流傳著「有盧家富沒盧家厝」的俗諺。雖然無法進入盧家,但從外觀仍然可以感受到盧家的氣派,記得多年前,在一次鄉土研習活動中,我曾到盧宅參觀,印象中還記得盧宅優雅的拱門和迴廊。
在頭城四處遊逛,覺得康灧泉這三個字好像頭城的代名詞,每一個地方都有他的影子,在喚醒堂聽陳孝宗老師說,他當年會學古典詩詞吟唱是康灧泉邀請三位外地詩人到頭城來教一些國中小的老師們以傳承頭城詩文古風。名畫家周澄是他的學生、名書法家黃朝松也是他調教出來的。
康灧泉堪稱蘭陽第一筆的書法名家,今年(2009)年初,康家後代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舉辦了一系列「康灧泉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展出康灩泉的真跡、拓本、史料等約三百件文物。可惜的是,頭城迄今未設有康灧泉紀念館,讓更多現代人認識這一位書法名家,欣賞他的墨寶,尤其是他自創的「飛白體」書法。
慶元宮以北的老街北段除了十三行、盧宅外,新長興樹記也是日治時期的精緻建築,我在老街遊逛時,看到新長興樹記現在正在整修,但仍可看到老宅的昔日風采。檜木雕出的門聯十分典雅,正門門板左右兩邊刻著「長處樂」、「興於仁」,讀之古意盎然。新長興樹記是一間南北雜貨批發零售商店,樑上刻有「新長興樹記」,女兒牆上則有「陳」字,顯示這家的主人姓陳。據說這間老宅整體保存良好,是和平老街最具價值的街屋。
拱形迴廊的低吟
走在和平老街,感覺好像走入時光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老街繁華盛景,聽到人聲喧嘩。但猛一回神,又發現老街我見猶憐的落寞神情。
老街南段雖然不似北段有名宅大戶,但拱形的石柱迴廊卻是我們最熟悉的老街影像,我拍了又拍,連拍數張,仍覺不過癮,每一張照片都散發著老街獨特的風韻,黃昏的光影又特別撩人,老街幽深的美,讓人流連忘返。
黃昏時刻,西下的太陽光不再炙熱,老街的住戶開始走動起來,家裡的小凳子擺到門口,阿嬤呼喚孫兒張口餵食晚餐,穿著短褲綁著馬尾的少女在老街的青石步道上慢跑,三三兩兩的遊客張望著兩旁的建築,老街從夏陽晒昏中蘇醒過來。想像老街裝潢典雅的店裡飄出咖啡的芳香、花茶的清香,伴著清涼的夜,三五好友相約在此聚會聊天,那會是怎樣優雅的畫面。
南、北門福德廟據說當初是為留住老街的財氣而興建,然而終究不敵陸運發達後,蘭陽平原的發展重心南移。慶幸的是,走過一百多年歲月,老街仍保有昔日風華,後現代主義興起後,喚醒人們的懷舊心情,沉寂許久的老街蓄勢待發,循著新舖設的石板步道,呼喚老街的歷史記憶,一股莫名的雀躍在心頭翻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