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蘭陽風華-世紀容顏》(2000年宜蘭縣行事曆)(宜蘭縣政府出版,2000年)
偶然,在一家簡餐餐廳發現這本書,照片很美麗,文字很文學,就向店家借來細讀。把這本書中我要寫的四個鄉鎮的內容介紹如下述。
一月.三星鄉
位於蘭陽平原的西端,
三星鄉有著一個很特別的古地名叫「叭哩沙喃」。
在這片幅員遼闊的平坦地景上,水質清澈,
水稻、青蔥、白蒜、上將梨、柑橘果園散佈其間;
安農溪靜靜地穿過平原、匯入蘭陽溪而奔流入海。
沒有奇山峻嶺、驚濤拍岸,
三星是典型的小家碧玉。
在山與平原的交會之處,夕陽西下的雲彩總是繽燦、
田園裡初冒的蔥苗總是翠綠;
她的樸質與含苞待放之美,
需要您細細品味。
陳財發老師的文案把三星寫得很美。
呼應我心中三星田園牧歌般的優美氣質。
照片有三星油菜花田、歪仔歪橋今昔,三星鄉公所今昔、蔥花田、和蔥農在整理收成的青蔥、玉尊宮今昔、上將梨結果、李花盛開。
四月.頭城鎮
作為蘭陽平原最北端的頭城,
一直思考著如何以最美的景色
來迎接返鄉的遊子與外地到訪的旅客。
於是他央求太陽公公從龜山島旁最美的角度慢慢爬起,
展露出璀璨的「龜山朝日」;
好讓遊客們有個「賞鯨之旅」;
於是他拜託烏石港伯重整門面,
並且蓋個博物館好來蒐集蘭陽出土的文物古蹟
供遊客觀賞;
於是他開闢了福成農場、北宜農場、
北關農場與頭城農場,
種植了酸中帶甜的桶柑、蓮霧與中月芭樂
好讓遊客們大快朵頤一番。
這麼辛苦原因無他,他說「開蘭第一城」
不能當假的,
他要把最美的都呈現給返鄉的遊子與遊客看!
看了這篇介紹才知道,原來頭城還有「福成農場」、「北宜農場」。還有頭城的水果「山中月芭樂」,我也是第一次聽到,很好奇。
我很喜歡這種擬人化的書寫方式,把烏石港比喻成伯伯,因為之前烏石港淤積,完全被淹沒了,現在才重現,所以用重整門面,我覺得很傳神。最後面寫到「開蘭第一城」不能當假的,語氣俏皮可愛。
頭城的文案是林正芳老師寫的,跟他寫的《雪山蘭雨》一樣有種思古風味。
如北關,他就很直接的寫道:「北關,顧名思義就是清代宜蘭最北的關隘。它的山勢原來是從山邊一直延伸到海,日治時期為開通公路而切斷山脈,由於形勢險要,1819年宜蘭通判高大鏞奉准在此建關,以保護過行的行人商賈。後因治安改善,北關已無防衛上的價值,但因其高聳海中,現已成為北濱線上,看潮聽濤的觀光勝地」。
除了北關外,在介紹頭城的照片裡,還有烏石港(因港內有黑色礁石而得名,200年前漢人入墾宜蘭的第一個根據地,1883年淤塞後,地位一落千丈)、喚醒堂(挖到寶了,這是第一次看到這個地方。1895年莊國香、吳祥輝倡建喚醒堂於武營埠仔下,主祀王靈官。1900年遷至城西里現址,建築古雅,其「拜殿」之結構尤見特色。1920年左右成立「就正軒書院」,吳祥輝、曹吳英皆曾受聘任教,頭城的政經領袖多出自於就正軒門下,內附有「登瀛詩社」盛極一時。久仰登瀛書院,沒注意到還有登瀛詩社,真是意外收穫,照片上看得到門口的兩根柱子上寫著「喚人悟道、醒世修真」。)、開蘭路(1895年日本人修築基隆至蘇澳軍用道路,筆直地劃過原有頭圍街西側,形成現在的開蘭路。)
有點奇怪,除了當作導言的背景照片外,竟然沒有龜山島的照片和介紹。
八月.羅東鎮
歡迎來到羅東鎮
自日據時代開始,便以木材工業起家,
引領著宜蘭的繁華,
這段故事,
你可以傾聽沈睡在蓄木池裡台灣原木的低吟;
或者,你可以站在羅東運動公園的山丘山,
揮霍一下視野,
將佔地47甲的庭園綠意、水波銀光,
收納在胸懷之間;
也可以信步盪到南門港,
計畫著下次要來造訪的第二文化中心;
夜幕低垂時分,
別忘了駐足在觀光夜市,五里聞香,風華絕代,
她像極了這個商業城鎮皇冠上的珠寶,
圍繞著中山公園集市喧嘩,
這裡所包含的滋味,
如同人生,甘苦酸甜,煞是醉人。
這一段文字裡,我比較不解的是「南門港」,現在已不存在了,為什麼作者還要這樣寫呢?這段文案應該也是陳財發老師寫的,他有什麼隱喻嗎?讀這一段,比較不能接受的是把夜市比喻成「風華絕代」,感覺滿怪的。寫這段文字時,文化中心第二館大概還未動工,現則大致有個樣子,不知道是否已完工?因為只看到一個高高大大的屋頂,還有旁邊的跑道,聽說是極限運動場,我也搞不清楚。
照片有三張不同時期的羅東火車站、羅東戲院新舊照片(木造的羅東造,是我小時候的回憶,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看龍門客棧時,擠爆了,站在最後面仍看得津津有味。還有一次帶著弟弟妹妹們一起去看「埃及艷后」,伊莉莎白泰勒超漂亮的。)、羅東儲木池的今昔照片、中山公園的今昔照片(陳財發老師的文字說的好:「日治時代闢建的羅東中山公園,是一處拱橋亭閣倒映水塘的絕佳景點,也是花木扶疏、鳥棲蟬鳴的最佳休閒處。現在因太重視人工匠氣,致使自然協調的景觀正在消失中。)、運動公園。
運動公園的文案寫得很浪漫:「佔地47甲的羅東運動公園,除了提供休憩功能之外,也扮演著「都市之肺」的功能,池塘、石橋、綠野、紅屋,足以與冬山河親水公園一較高下的景緻,讓她迅速的掠取所有參訪者的感動,一種慵懶的悠閒,一種水與綠的交會,正是魅力的所在吧。」不錯吧!
十一月.大同鄉
穿過泰雅大橋這座時間之門,
您可窺見山林中泰雅武士彎弓狩獵的英姿,
健壯聰慧的泰雅子女則勤於耕作,
為泰雅穀倉堆滿一年的冬藏。
太平山的翠峰湖,棲蘭山的神木、
道旁的山櫻花仍然忠實地守望著泰雅的未來。
遠眺山巒疊翠,
以全身的細胞與仁澤溫泉對話,
啜一口玉蘭茶溫潤因過多讚譽而沙啞的語音,
期待將一下午的泰雅帶回城市中,
對生活中的喧囂,表達無言的抗議!
一樣是陳財發老師寫的文案。我好喜歡第一句把泰雅大橋比喻成「時間之門」,因為走過這座橋就是大同鄉,是泰雅族人的地盤。
照片有四季部落的今昔、丸山鐵線橋(即現在的牛鬥大橋)今昔、樂水分校今昔、太平鄉公所(即現在的大同鄉公所,因與台中縣的太平鄉同名,1958年改為大同鄉,當時鄉治在樂水村,1978年遷至崙埤村)。
讀後感:
有許多新舊照片的對照,可以看到時代的腳步。
文字方面大都很不錯,而最開心的是這本書提供了不少寫作的參考。例如,頭城的「喚醒堂」、北關聽濤、羅東中山公園的昔日風采、三星的油菜花田、泰雅大橋的時光之門。也想到,大同、三星、羅東連起來,剛好可以介紹「林鐵」(森林鐵路的簡稱,不是「拿鐵」咖啡喔!)。
寫到這兒想起,以前黃肇珩老師說她寫書《記者》之前到美國女兒家閉關了好幾個月去找寫作的感覺。這些閱讀準備工作能發揮多少助力,要等以後真正寫了才知道。但單單這個過程,就可以讓我的腦細胞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