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山河森林公園  雖不森林,卻不輸森林

我站在森林公園河畔,一陣隆隆聲中,火車穿過一座龜山島造型的鐵橋……

冬山河截彎取直後,河道兩旁全面植被,親水公園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都是新增的

河川新生地,而位於冬山河上游,面積約十六公頃的森林公園,則是利用原有坡面加以

整治及綠美化。

園區像個小山坡,跨越河道兩岸,有兒童遊樂區及賞鳥平台、步道等設施,很適合

放風箏,是個兼具休閒與自然生態的森林公園。雖然號稱森林公園,卻少了蔥蘢遮天 的

大片樹林,個人感覺一點都不森林,然而這裡有河道、有鐵道、有綠地、有花海,河道

也於今年夏天通航,可到親水公園艇庫碼頭,也可向上延伸至冬山橋。冬山河森林公園

雖不森林,卻一點也不輸森林。

我的視線隨著小山坡一側的花海延伸到水邊時,驀然發現跨越河面的陸橋底下,橋

墩的線條簡單秀氣,它優雅的橫跨河流兩岸,在在展現了力與美。河水靜謐悠悠,幾名

釣客躲在那兒釣魚,橋下真是「別有天」啊!

冬山火車站  最美麗的瓜棚

 火車穿過龜山島造型的鐵橋,越過森林公園,東部地區第一個高架車站、也是宜蘭

最美麗的高架火車站——冬山火車站就到了。

偌大的月台乾淨明亮,沒有人候車,也沒有人下車,除了我和隨行的小妹。我們被

漂亮新穎的站體深深吸引,舉起相機往前猛拍那連續延展的圓弧大瓜棚。初夏午後的光

線和溫度很慵懶,米白色的瓜棚線條和色調更顯柔美了。不知在月台逗留多久,站長出

來關心:

「小姐,拍照要小心!不要超過黃線喔!」

「要我幫你們拍合照嗎?」

「你往這片稻田拍過去,可以拍到冬山河的捷徑橋!」

站長的笑容很親切,也很熱心,很有冬瓜山人的鄉土氣息。我要幫他拍一張照片,

他很爽快就答應了,不過特別交代我不要放在網路上。

 

下了階梯,我們自行開門出站,遠端售票口只有一名站務員。車票送過去時,隨口

提及新車站又大又漂亮,他說:

「你都不知道,這裡只有一名站長,兩名站務員。車站這麼大,站務員要售票、剪

票還要負責環境維護等等,小站有小站的好處,大站小站各有利弊啦!」

話才說完,電話隨即響起,是民眾詢問車班的電話,他真的很忙!

出了車站,站前大廣場依舊空蕩靜謐,昔日小火車站寒酸的身影緩緩掠過腦海。洗

手間外一組家庭自行車隊很悠閒,大家互相補擦防曬油,年紀最小的大概小四或小 五,

個個滿臉陽光,沒有一絲倦容,爸爸說他們早晨七點從礁溪沿台九省道出發,現在要沿

冬山河經流流社走濱海公路回礁溪,我一聽,眼睛立刻亮了起來,不禁豎 起大拇指,

讚嘆連連。

    走出廣場,站前的老字號的米粉羹和臭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可惜營業時間已過(營業

時間:早上八時到下午一時,週一休息,週六、日早上七時三十分到下午三 時)。一

旁坐在圓凳上抽煙的歐里桑以為我們是外來觀光客,特地來看火車站,吃米粉羹。聊著

聊著,他說,新火車站騰高之後,每天還是有隆隆的火車聲,不過早 就習慣了,他還

說,火車就像鬧鐘,晚上一班台北開來的莒光車停站後就差不多要上床睡覺了。

火車的噪音之於這名歐里桑,似乎只有甜蜜,沒有負擔了!

 冬山舊街  舊時代的生活軌跡夾雜了新時代的生活樣貌

 

    如果不搭乘區間火車,也許就沒有機會窺見冬山舊街幾家漸趨遲暮的商店面貌。

    起因於尋找午後必要的一杯咖啡。

    出了車站,左邊一間矮小的老柑仔店,橫樑掛著醒目的不動產買賣事務所招牌,我沒

想到協調不協調,但就禁不住想望穿屋子;右邊是衛生所舊址,斑駁的藍色矮牆 佇立

在荒草間,牆上畫的爸媽笑容滿面各牽著一個孩子,底下一行從右邊讀起的字——「子

女少是珍寶」。那是「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不算少」的舊時代故事了。 昔日的衛生

所護士上山下海大力宣導節育政策,今日人口結構改變,政府祭出各種誘因積極鼓勵生

育,這堵牆彷若是向一個時代訣別的印記。


    我拍照留連盤桓許久,小街的另一張臉逐漸引起我的興趣,於是行走已不單單為了尋

找一杯咖啡了。

 街上還有一間更大的柑仔店,湊近一看,我是吃這些零食長大的;另有專賣阿婆和

歐巴桑衣服的服飾店、冷飲店、棺木店、舊式理髮廳、西藥房、花店等等。聽街上的老

人說,以前這裡還有做箍桶、打鐵等生意,現在已經沒人接棒了。



走到街尾,想起附近市場有一攤賣傳統粿品的店,餡多料實在,店名叫「阿柑嬸˙冬山

紅龜粿」,饕客的評價還不錯,聽說店裡除了紅龜粿外也有草仔粿、麻糬、油飯、九層

炊、鹼粽、芋頭粿等等;「呷粿喝咖啡」非常唐突,更是不對味,因此並未逛過去。

    走完一條街,再逛回去時,經過剃頭店,老闆一邊幫客人理頭,一邊對我點頭微笑,

笑容好和善,也笑得我好開心,我心裡清楚他早發現我剛才在對面偷拍他工作,而且他

的姿勢也讓我察覺他願意讓我拍。

短短一條街,舊時代的歷史軌跡與新時代的生活樣貌相互夾雜,連笑容也是。小街

對我說了一下午的故事,很動人,太陽快下山了,故事只好先告一段落。

冬山風箏館  風箏的故鄉

 

    「來,比賽放風箏!」

    那個年代,矮房瓦舍,氣流足夠,風颺的午後,稻埕上的小孩人手一捆「車線」(媽

媽逢衣服的線);輕扯著,輕扯著,一架架竹枝廢紙糊成的菱形風箏在藍天上下飛翔,

天空好大好大,啊?「風吹相咬」,趕快收線,理清糾葛……。

    參觀冬山風箏館,兒時的天空彷若在眼前。

    風箏館就在台九線冬山國小校內,若開車由羅東往蘇澳方向走,天橋前右邊加油站右

轉,三分鐘可抵達。

    步入展館,入口處長廊天花板一條巨龍風箏一路延伸到盡頭,這架風箏曾在72年的民

俗體育競賽榮獲第一名佳績,是李後瑞老師和林錦崑老師的作品。同一年,在 兩位老

師的推動下,冬山國小亦榮獲中正盃全國風箏比賽冠軍,爾後經過二十多年的傳承與累積,冬山鄉儼然是風箏的故鄉。

    兩位老師退休後仍繼續推廣風箏活動,朝夕相處,焦孟不離,李老師的生活記憶中,

彷彿只有風箏。有人說,李老師和林老師是「風箏土地公」,也有人稱呼他們是 「老

仙」。不論是「土地公」或「老仙」,新世代的速食文化之下,民俗藝術傳承中斷一度

是他們最憂心的問題,於是早在多年前,兩老仙便把傳承任務交給三馬特 技風箏隊的

馮燦煌老師。

目前馮老師受聘冬山國小,繼續指導學生風箏製作,林錦崑老師已仙逝,李後瑞老

師則高齡八十幾了。兩位老師活在風箏中,風箏也活在他們的生命中,兩老仙對風箏的

熱愛及薪傳的精神令人感佩,而馮老師不忘前輩叮囑,延續傳統風箏研究製作,同樣令

人讚賞!

    回神,我仔細數了這條巨龍的身體,它總共26節,不過冬山鄉公所的林松根先生告訴

我說,礙於展場受限,實際更長,有336節。「放飛時要用拇指粗的牛繩來 拉喔!」

林先生特別強調,並要我猜猜這麼長的風箏怎麼放。原來放飛之前要分別裝箱,放飛時,

風箏一邊升空一邊快速連接。我揣想,總長一百多米,扶搖直上的 巨龍,漫步雲端,

與天空拔河,那景象多麼壯觀啊!

     館內依照風箏型式、產地、習作過程分門別類,分為五間主題展示室。林松根先生滔

滔不絕,熱誠地為我講解每件作品的名稱、架構與材質,原來風箏製作不只是一 項傳

統民俗工藝,它還是科學、美術與工藝的結合體;上千隻的得獎風箏及世界各國風箏各

具特色,牆上立體的文天祥及岳飛面具、半空懸吊的鷹鳩、綠色氣囊大青 蛙等等,不

管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游的,天空都是他們的舞台,飛啊!飛啊!無限的想像再

次奔馳我腦海中。

   「九月九,風吹滿天哮」其實……管他幾月,只要起風的時候,走,放風箏去!

註:

風箏館開放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 上午:08:00~12:00/下午:13:00~17:00
休館日:每週六、日及國定假日。休館日如欲參觀,需團體10人以上並需事先預約。

連絡電話:(03)9591105轉41 林先生

傳真:(03)95903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