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流流社  有橄仔樹的所在就有番社

 

宜蘭老一輩的人曾說過:「有橄仔樹的所在,就有番社。」「番社」指的就是噶瑪蘭族的聚落;「橄仔樹」即大葉山欖,是噶瑪蘭人的聚落象徵。

多年前就在冬山河畔尋找過那棵百年大葉山欖,然未果,直到今天,透過朋友協尋,終於站在「流流社」遺址(註一),仰望那棵凝聚噶瑪蘭族群意識的百年老樹,興奮中夾雜了幾分感動。   

據鄉土史料記載,一百多年前,馬偕博士抵達宜蘭宣教時,首站就是五結鄉「流流社」(現在的季新村),在傳福音的同時,馬偕也力行植樹工作,每一棵樹都是一個聚會場所,聚會所不大,簡陋不堪,但仍吸引許多民眾前來聽福音。眼前這棵位於民宿「噶瑪蘭 ㄟ古厝」前的大葉山欖,就是當年馬偕博士為設聚會所時親手栽種的。

壯碩挺拔的大葉山欖,不僅是當年馬偕博士落腳宜蘭的歷史見證,也是縣府列管保護的老樹,民宿主人林天成就是流流社少數噶瑪蘭人的後裔之一,提起老樹,他侃侃而談,彷彿家人般疼惜,他說為了避免白蟻侵蝕,會定期給予澆灌、施肥、噴藥。

時光流逝,馬偕博士當年栽種的樹苗,都已成長茁壯,但部份不敵強颱摧殘,有的傾倒,有的折斷。林先生說,最大的一棵山欖,去年(2008年)也因薔蜜颱風侵襲,整株腰斬倒地,據說現在文化局準備委託專人做成一艘船,他很不捨,希望文化局能取枝幹設計留存紀念。

談起馬偕博士來台宣教,林先生說當年「流流社」居民因馬偕博士的到訪,開始接觸基督教信仰,那時祖先都沒有姓,於是馬偕就讓他們自己選一個姓,有的就從台灣較興盛的姓氏,如「陳」、「林」等等,有的就跟著馬偕姓「偕」,他又說,當年流流社有二十八戶人家,但隨著人口變遷與外移,目前僅剩五戶,而這五戶也都是基督徒家庭,林先生自己也是前幾年因要照顧父母才從台中搬回來住。
   
談到「噶瑪蘭」的歷史,林先生特別強調蘭陽平原不是吳沙開發的,是噶瑪蘭人開發的。他說,吳沙來台灣時,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因此族內女性被抓走,土地也被騙了,漢人用各種方式把噶瑪蘭人趕走,使得生存空間日漸縮小,只好陸續遷移花蓮、台東一帶。也許過去漢人與噶瑪蘭人之間的恩恩怨怨,林先生談笑自若中卻不時透露出強烈的族群意識。

初次造訪,就感受到林先生的親切好客,閒談中,他請我們吃了幾顆果肉香甜的橄欖果實,接著帶領我們四處參觀。

民宿庭院古意盎然,有魚池可以釣魚、划竹筏,有鞦韆、吊床可以玩,還有難得一見的百年古井,林先生還親手打了半桶水上來讓我們試試清涼的水溫;最奇特的是,他利用漂流木與竹子在果實纍纍的柿子樹與榕樹上架了一座樹屋,他說這是依據噶瑪蘭人的「瞭望台」而改建的,屋子裡還竄進一截樹幹,相當有趣!林先生說樹屋歷經幾次強颱,依然完好,我一聽嘖嘖稱奇,連連讚嘆噶瑪蘭人的建築智慧;餐廳裡的桌椅也是主人一手打造,牆上掛著兩件香蕉莖纖維織成的傳統服裝,還有噶瑪蘭豐富的文史介紹,主人對文化振興的用心可見一斑。

因為林先生的熱情,我享受了鄉間才有的悠閒與恬靜,也有機會一窺噶瑪蘭人的藝術與文化。臨走,我把手中幾顆吃剩的橄欖種子裝好帶回家種,期望生根、發芽、吐新綠,見證我這一天的感動。

 

註一:

國道五號羅東交流道下,直行左轉五結鄉中山路,直行親河路,過冬山河親水公園,沿路標走到底,見民宿「噶瑪蘭 ㄟ古厝」就是了。

 

          

冬山河  個性鮮明的希望之河

 

ㄧ  且聽他們怎麼說

 

冬山河(註一),她美麗、靜謐,她也曾兇惡、無情。

且先聽聽他們怎麼說。

    冬山耆老甲:冬山河未開發時,種田的「一冬收成,一冬濫田」,「晚冬」(第二季水稻收割),一下雨就淹水,收割時常要用鴨母船載著機器桶(割稻用的機械)割稻。

冬山耆老乙聽他的父親傳述:冬山河原為濫流河道,不過蓋房子的磚、瓦這些建材都是從冬山河運進來。

五結耆老甲:以前大陸、淡水、基隆的物品都自加禮宛(冬山河河口)入港。清水當地很多土礱間、雜貨店,相當繁榮。火車開通後,加禮宛就衰落了。

冬山河上游一個阿婆仔:冬山河,以前給我們洗衣、洗菜的,現在變得很漂亮,可是變成大家的。

    冬山鄉鄉民甲:結婚那天一直落大雨,沒半天就淹大水,怕豬仔被大水流走,全趕到我新娘房的眠床上。

冬山鄉少女歐巴桑:冬山河有好幾條支流,其中一條流到群英,每逢下大雨便鬧水患,小時候覺得淹大水很好玩,不過當巷子、稻程不見了,水也爬到床上了,大人背著小孩往高處避難時,心裡就開始害怕。

……

    電影〈亂世佳人〉裡有一句對白:「世界唯有土地能永存,也唯有它值得我們去奮鬥、拼命」。為冬山河奮鬥,為冬山河拼命,徹底改變冬山河風貌的是前陳定南縣長,而接續陳定南執政的游錫堃更在冬山河創辦大型國際童玩節、國際名校划船邀請賽,將冬山河推向國際舞台。

過去的冬山河,鄉民只能與她周旋、甚至屈服,如今滔滔大水不見了,人們的驚惶也不見了,她的性情、面貌截然不同,她已經是宜蘭人引以為傲的一條河流了。

「對冬山河的心情曾經是起伏的,現在則多了幾分歷史的感悟。」那個少女歐巴桑就是我。

 

之二  滴鈴滴鈴!自行車巡禮

 

    這天我循冬山河上游,從太和橋河段沿河岸旁的道路開車,中途雖然有幾個路段能進入橋畔親近河流,畢竟只能定點暫歇,如果要來一趟冬山河巡禮,騎自行車是最貼近她的一種方式。

    冬山河河景寬闊筆直,自行車道兩旁以栽種風箱樹為主,河畔鄉間小路上田疇沃野,偶而水鳥掠過,風光恬靜;中游河道的獨木舟、西式划舟、白色風帆悠遊水面,不免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次童玩節。

    那天傍晚,和友人從中游富農橋下坐上鴨母船,穿過利澤簡橋,一路狂飆;船上兩個胖子,吃水很深,一度讓人隱憂,不過俄頃的時間便拋諸腦後。船過親水公園,淡水海水交會,千百隻烏仔魚隨著船隻劃開的兩側水花跳出水面,也跳到船上,像大把大把空拋的銀幣,教人一時驚喜,顧不得形象,肆意尖叫……。

    鮮紅的利澤簡拱橋向來是冬山河最醒目的地標,在橋的上游方向不遠處還有一座古樸搶眼的石橋——「飛虹橋」更引人側目。「飛虹橋」是仿中國古代名橋濟州橋建造的,三立一齣八點檔連續劇曾在橋上取景,它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座橋。

 

之三 久違了,親水公園

 

    自行車由利澤簡橋下方的便道轉出騎上橋面,下橋後就是冬山河親水公園的入口。

    2007年童玩節永久落幕後,我也不知不覺悄悄遺忘了堪稱冬山河靈魂與精華的河段地景。今天以久違的心情舊地重遊,幾分熟稔中,不免懷想起童玩節波光舞影中的熱鬧與感動。

漫步河堤,成排的綠樹、船影、山景、雲照,景色依舊。親水公園的景觀,因為怡人的水域加上日本象集團以「水緣空間」觀念設計,給人無限的親切溫馨感。水與綠是親水公園最重要的妝點,而蜿蜒入水的雙龍護岸、圓錐形卵石小山丘、黃龍坡案的卵石坡岸、堤岸上的可愛鑲畫、戲水區內的小石頭等等,彷彿又是另一種演出,整座公園因此更立體了起來。

龍舟賽司令台兩側種了四株大葉山欖,這是象集團刻意呈現的歷史印記。早年噶瑪蘭人的祖先飄洋過海至台灣,定居冬山河沿岸,聚落多達三十六社,其中以「加禮宛社」最著名。他們諳水性,逐鹿捕魚,樂天知足,後來漢人入住,原有聚落被迫遷移花東,如今只有在流流社或加禮宛社,才能約略尋訪到噶瑪蘭人後裔的足跡。大葉山欖是噶瑪蘭人精神的象徵,追訪他們的聚落,也只得靠那幾株高大的樹木做指標了。

夕陽下,河水溫婉流動,載回幾艘從下游傳藝中心回來的水上巴士。縣府日前才又規畫新航道,將航線往上游分別延伸到冬山河舊河道與冬山森林公園,目前也已起啟航營運。

新航線尚未親臨體驗,找個涼爽的清朗天,搭小艇抵森林公園,再進冬山河舊河道,舊河道將是我所期待的,大概是戀舊癖作祟吧!

 

之三 出海口

 

 

幾天後,日頭偏西,我沿冬山河畔路徑,穿過台2線濱海公路往出海口走。

進入五結郊區,藏在河面上的木棧自行車步道,綿延到遠處,這一路,水碧山青,水草愈來愈豐美,以素顏相見的冬山河把步道的風姿襯托得更浪漫動人,我巴不得車上立刻有一部小疊可以上路!

陽光跳躍在河面上,加禮宛橋下岸邊三五垂釣者,神態悠閒,恰如其分的點綴了冬山河的寧謐。復前行,清水大閘門跨越冬山河,長長一排釣客橫在岸邊,自成一片疆域,人手一竿的獵捕姿態壯觀極了!

 

出海口岸邊不時幾艘舢舨擱淺,漁民撐竿將船滑向河心,灑網捕撈。我在陌生的空間裡尋找消逝的時間;這裡是加禮宛港,七、八十年前還盛行著牽罟,先民們同心協力拉著罟繩,彷彿與大海拔河,齊聲喊著:「嗨殺!嗨殺!」,慢慢把海上的罟繩拉上岸,……

加禮宛出海口除了魚獲豐富,據五結一耆老口述紀錄,昔日福建漳州、廈門以及基隆、淡水等地的貨物,亦都自加禮宛港入港,再到利澤簡卸貨,利澤簡有小舶船可將貨物批到冬瓜山港……。

海風迎面,沼澤、蘆葦、沙洲、水鳥、夕照,再遠處一道道白浪,白浪背後是攝影者最愛取景的龜山島。我望向海口,化身商賈,再次遙想加禮宛港航運興盛、河道舟楫如林的繁榮景象。

 

註一

冬山河發源於987公尺高的新寮山,全長24公里,源流計有新寮溪、舊寮溪、十三份溪、安平溪、照安溪等,上游流域沿線地下水蘊藏豐富,伏流是水量來源之一。

上游:太和橋~富農橋

中游:富農橋~利澤簡橋

下游:利澤簡橋下游1.5公里彎道至清水大閘門

河口:清水大閘門至海口

 

傳藝中心  堆疊了許多老故事

 

傳藝中心出入多次了,喜歡那一幢幢的仿古式建築,宏偉中散發出溫潤的古意;也喜歡園區內的公共造形藝術,比如「鬥陣」、「綠野」等作品所展現的現代藝術內涵。

入秋了,一樣是豔陽天,傳藝中心人潮依舊。這一天,戲劇館大廳展出政大廣告系學生的平面設計作品,作品以學習、思索與傳統藝術中心的關係為主題,廣告詞相當有創意,有的發人思省,有的令人莞爾,我逗留許久才轉往他館參觀。

主題展示館展了許多老祖母那年代的古老生活工藝品,有我咿啞年歲時騎過的竹木馬、有我家阿嬤嫁人之前繡的荷包、有我上街買油給阿嬤添的煤油燈……,展示館之於我,像個收藏記憶的小倉庫,堆疊了許多老故事,也塵封了許多溫馨甜美的回憶。

之一  民藝大街

 

走進台灣早期街道建築的民藝大街,跟著人群瀏覽各街屋陳列的布衣、手工皂、戲偶、玻璃飾品、春仔花、紙雕等工藝精品和古早味的糖蔥、李仔糖等等,很有逛傳統市集的樂趣。「春仔花」一番新意,卻不失古韻,深深吸引我的目光;孩童時候,每逢喜慶婚宴,阿嬤總會在鏡子前再攬一支小鏡子,前前後後對照,然後在髮髻上輕輕插上一支大紅春仔花……。街屋展售的商品,有時是一段回憶,有時是一門家傳絕學,它總有一股特別的磁力讓人流連許久。
   
街屋外傳藝大戲院的三輪廣播車大街小巷穿梭宣傳,放送來自南臺灣的恆春兮本土廣播,直逗人發笑。我走出「春仔花」的發黃時光,站在走廊看著三輪廣播車的背影,思古之幽情再次隱隱生起。

 

之二  綵街 傳習街 臨水街

 

來傳藝,當然不可錯過綵街。這次行動劇上演的是「桃花女鬥周公」,民俗性、故事性濃厚的綵街,排場壯闊,非常熱鬧,跟著隊伍走,隨時準備拍照就對了。傳習街和臨水街也是必逛的兩條街;傳習街不定期舉辦藝師講座、工藝體驗DIY、達人現場示範秀或當代名家特展,內容相當精采。臨水街很有南方水都的情緻,美食館林立,我在那兒吃著、喝著,待日將落又到文昌祠前廣場吹風看遊客。

之三 文昌祠 黃舉人宅

 

「文昌祠是全台第一座政府斥資興建的廟宇,學生和戲曲工作者很適合來祭拜……。」這是解說員對一批外地來的團體解說的內容,解說完畢,遊客相互拍照,我在一旁認真傾聽,有一種身為宜蘭人的幸福滋味。

戲臺在文昌祠前,隔水相望的就是「黃舉人宅」了;「黃舉人宅」為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建築,已有一百三十餘年歷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木棟建築大部分來自宜蘭鄉賢黃讚緒舉人的老宅第,由傳統建築專家按昔日建築模式重新組建;踏進門樓,眼前的寬埕可以想像昔日人聲、犬吠、雞鳴的大家族生活,老宅可說是一部無聲的歷史了。

傳藝走一遭,腦海裡浮起了戲劇館裡平面設計的一則廣告詞:「這裡的空氣多了張幼儀的思緒,這裡的空氣多了祝英台的眼淚,這裡的空氣多了秦檜的心計」。我想,或許作者曾在此嗅到了某個時空的某種氛圍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