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湖  三清宮  大進社區

梅花湖  素淨淡雅亦迷人

 

梅花湖是一座天然湧泉蓄水池,位於冬山鄉得安村,原名「大埤」或「鏡湖」。民國60年代蔣經國總統曾前來遊訪,他見湖水碧綠澄靜,又形似一朵五瓣花,於是賜名「梅花湖」。
  梅花湖三面環山,山湖之間,約有四公里長的環湖步道,步道旁一年四季花叢簇簇,我最喜歡晨曦漫步湖畔步道,微雨撐傘尤富詩意。這裡清晨散步的人不多,迎面而來,有時是一聲親切的「 早!」,有時是一聲精神飽滿的「早!」,若是有緣,還可遇見一名裝備齊全、愛騎自行車的外國朋友,當他呼嘯而過時,總會熱情地高喊「耶穌愛你!」環湖迎面相會幾次,便高喊幾次,我當然也不忘搶著先行招呼,只是都搶輸人,我猜想他大概是附近「神愛兒童之家」史可堯夫婦(神愛兒童之家的創辦人)的兒子。

步道還有一座新吊橋銜接至湖心浮島。新吊橋鮮黃的橋柱像極了麥當勞叔叔那雙朝天的大腳,左思右想,實不明白意象是何,只覺得造型好笑,也懷想起那座搖搖晃晃的紅色舊吊橋,它和浮島曾經是「五、六年級生」國小「遠足」必去的景點,而走吊橋時,男生也必然要嚇嚇女生才過癮、才算真的到梅花湖遠足了。島上另有環島步道,佇立島上,視野突然開闊起來,環視湖面,靜影沈碧,梅花湖姿態迷人,臨水岸邊種滿野薑花,清風徐來,芳香陣陣撲鼻。

傍晚的梅花湖,景致又不同了。停車場往往車滿為患,還蔓延到路邊。入口處的自行車出租生意不錯,遊客各選所需,騎車環湖悠遊,再到附近鄉間小路繞繞,也有挑戰湖後方半山腰的三清宮。

熱熱鬧鬧的梅花湖,直到湖面青山綠樹白雲的倒影,逐漸被一條條款款游動的橘紅燈影取代,才又恢復寧靜。

三清宮  供奉玉清上清太清,期望天清心清時清

 

從梅花湖南面沿山而上,半山腰一座巍然大殿,那是三清宮。

三清宮是全國道教總廟,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道教重要人物。據說三清宮廟地是陳故縣長進東為了實現早年二二八事件時的逃難誓言,無價提供的私有土地,廟宇於1982年正式落成。陳故縣長在擔任名譽主任委員時,曾經提到自己的期望,他說所謂三清,應該是「天清、心清、時清」,從個人修養到社會涵養到國家生養教訓,層層推擴。

這是三清宮的一段小插曲,香客頂禮膜拜「三清」之餘,也別忘了省思陳故縣長所期望的「三清」。

 

一、鐘磬交鳴,鑼鼓喧闐

 

早晨,特別是假日的早晨,三清宮經常是鐘磬交鳴,鑼鼓喧闐。我只是過客,卻總不免被那盛大誇張,甚至流血的宗教景象震撼住。於是,不知不覺便駐足壅塞的人群中,帶著幾分敬畏、幾分好奇和遊客一起看熱鬧。

霹靂啪啦的鞭炮聲中,煙霧瀰漫,前來交流參訪的各路眾神明、一個個穿著肚兜的乩童、持香膜拜的善男信女們,摩肩接踵,聲勢浩浩蕩蕩,穿過牌樓,來到廟前大廣場。「有朋自遠方來」先是廟方恭敬以禮迎接眾神,接著,各種我看不懂的儀式之後,乩童陸續出場,以七星劍、釘棍、斧頭、鯊魚劍、刺球等道具,在身上輪番鞭打,直到見血,畫面讓人目瞪口呆,卻也徹底彰顯了神威……

十幾年前,我曾白目到去問一個剛退乩的乩童說:「請問你知道剛才自己發生什麼事嗎?」對方神態疲憊看我一眼,沒有回答便走了。我只是一名觀眾,他們是神明代言人,背後充滿了諸多神秘性,我憑什麼直接索取真確的答案?現在回想,當時的行徑真是可笑。還好,他沒拿一旁的釘棍打我!

三清宮傍山面湖,黃瓦紅柱,迴廊迂曲,典型的中國宮殿式建築,富麗氣派不失莊嚴,站在廣場,梅花湖的秀麗景致盡收眼底,真是好風好水!

白天喧囂熱鬧的三清宮,入夜後雖靜謐深幽,卻別有一番風景:廟前廣場上寄宿的香客散步談天,護欄前的對對情侶相互依偎看夜景,後山蛙鳴蟲唧,螢火蟲上下飛舞。夜色雖濃稠,三清宮仍未眠。

 

二、轉山

 

廟後方有條步道,坡度緩,八十歲以下都可行走。

步道右邊是山壁,左邊樹叢斷續遮攔,轉幾個彎,便可俯視梅花湖全景(小叉路可通往梅花湖)。轉過湖景之後,中山、丸山兩個村落在腳下鋪陳開來,然後,穿過一小段竹林叢,坡度漸緩,眼前豁然開朗,天空湛藍遼闊,放眼望去,山脈層次分明,幾縷白雲漫步山坳,一排排隨著山坡起伏,線條整齊柔美的茶園,儼然一波一波綠水在山間流動,姿態優雅安詳。步行至此,總要停下腳步,傾聽微喘的鼻息時,心思也逐漸放空。

愛極了這條山徑,彷彿前世踏訪累積的情感。

茶園一角有座「中山亭」,視野極佳,可以俯瞰蘭陽平原。求學時代青澀的年紀裡,喜歡萬綠叢中一點紅的亭子;現在臨老,覺得亭子不該只是個亭子,它還可以有一些山野的內涵。

至此,可折返。若體力佳,可繼續往下坡走,遇到四叉路口,循著指標(「永光宮」可達舊寮步道,「香格里拉」即往香格里拉農場,沒有標示的都可返回「中山亭」)前進目的地。沿路有各類昆蟲植物,自然生態豐富。

香格里拉休閒農場約四十分鐘腳程,是前述指標裡最長的一段路,我的體能較差,中途得歇腳休息吹吹山風再出發。抵達農場後,再右轉循產業道路下山,剛好轉山一圈,回到三清宮停車場。

以我的體力耐力,「轉山」成功實在不簡單!歸途中,內心不免湧出一股小小滿足與成就感。


大進社區  老文化 新生命

 

一、水果村裡隨處走隨意吃

 

三清宮山下斜坡入口有一個圓環,往寒溪方向走就可以到大進社區。大進社區是全國14個農村再生示範社區之一,頗有陶淵明筆下〈桃花源記〉的影子。

山腳下沿途成行的羊蹄甲樹,三月時花朵盛開,粉紅豔麗,好像日本的賞花道。另一邊寬廣的大河床幾乎終年枯乾,一路視野開闊明朗。經過小埤仔橋,沿著堤防走,路口搭了一間簡陋的鐵皮屋,鐵皮屋上方拉起一塊白布條,寫著「大進村自救會總部」,那是村民為反對納骨塔設置而成立的。他們二十四小時全天候輪班巡守,因為年輕人大都到外地工作,所以成員都是上了年紀的莊稼漢。他們喝茶聊天、下棋,偶爾也打麻將打發時間。抗爭至今已經長達一千四百多天了,也創下台灣抗爭史上最久記錄。

於此插敘抗爭行動完全是被村民堅定熱愛鄉土的情感所感動。

貫穿全村的主要道路只有一條,道路兩旁種滿豔紫色野牡丹,那是村民共同決定種的花,他們說那種花生長快速、強健、抗風、耐旱,代表了大進村民充滿生命力的精神。

大進是個水果村,一年四季每季有果可採:二月有金棗,二月至四月正值文旦柚開花期,香氣四處瀰漫,五月有甜甜的李子及汁多肉軟的甜蜜桃,六月有蓮霧,接近中秋時,樹頭一顆顆鮮綠的大柚子早把枝條壓得低低的,冬天則是柳丁、甜桔子採收的季節。

村子裡多處果園開放採果,果園主人說,在園子裡愛吃多少就可以吃多少,但不可以浪費,結帳時放在籃子裡的水果才計價。大進村每一季都有不同的水果可品嚐,真是幸福啊!還有,因自然氣候及地理土壤條件優異,淋漓坑一帶也生產「綠竹筍」,產期在5至11月間,筍子細嫩鮮脆、鮮美甘甜、風味獨特,有別於其他產地。

大進村去了無數趟,最後一次去時,正值盛夏,路邊一位果農正爬上梯子修剪蓮霧樹的葉子,我看每一棵樹都果實纍纍,實在誘人,於是和S忍不住下車拍照,也和阿伯聊了起來,離開前阿伯說蓮霧噴過藥,還要一星期才能吃,路過遊客如果吃了不會死,但會肚子痛,最後他指著斜前方的屋子說:「蓮霧採收時,歡迎來我家坐坐吃蓮霧。」

 

 

二、親切的小市集

 

穿過馬路兩旁一片片的果園之後,前方有一個熱鬧的小市集。小市集聚集了許多攤販,有賣自家種的蔬果、花苗、有賣米酒瓶裝的炒花生米、有阿嬤親手做的醬瓜等等,還有一串心、糯米腸、紅心芭樂、李子串、米粉羹等好吃的點心,最吸引人的一攤是阿婆賣的一籠狀元雞,有成年雞和小雞,她說狀元雞坐月子吃最好了,平常吃也可以補身子。

每次造訪大進,都是隨處走走,路邊隨意吃吃,有時也邊走邊吃,身份和形象在這兒會遺忘得很理所當然。大進村聚集了各式五、六十年代的攤販類型,以眼穿透一落一落的雜亂,很輕易的便看到了古早農村生活的儉樸與勤勞,因此髒亂就變成了一種親切了。

小攤子後面的蜜餞廠,採自助式購買,可以試吃吃到飽,平日遊客就不少了,假日人潮像百貨公司限時搶購特價品般洶湧。蜜餞行除了蜜餞,也販賣宜蘭副名產鴨肉捲,一樣可以試吃。附近還有兩個店家販賣花生糖、杏仁酥和南瓜酥,都是純手工做的,香甜酥脆,不黏不膩,很適合買來當伴手禮。

這幾年來的假日,大進村總是湧進一波波的人潮,使得這小小村子也成了一個令人注目的景點,攤販對面停車場的小販看準商機,也賣起了土雞、桶子雞、冬瓜雞,我還沒品嚐過,應該相當美味吧,我想。

 

三、老文化新生命

 

大進原是個傳統平凡的農村,村民世代務農,但隨著社會變遷,人口大量外移,整個山村一千多公頃的農地只剩一千位居民,大片農地盡是荒煙蔓草,村中許多老文化、老傳統亦慢慢流失。為了找出村子裡幾乎失傳的古早農村文化,村民在活動中心旁集體搭石板、糊土、又砌矮牆,建造一間獨特的石板屋。

搭建石板屋的黑石板是大進社區番社坑、打狗坑特有的石材,來源受限,且颱風來襲時,也容易遭破壞,後來又因紅磚屋的興起,石板屋就逐漸被淘汏了。石板屋在大進的建築文化中,生命非常短暫,還不到十年,據說冬暖夏涼,我進去稍作停留,果真涼爽!

大進還有一個景觀生態池,是水生達人「阿揚仔」無償提供自家土地規畫而成的,水生植物上千種,全村可以免費欣賞。2008年年底,村民又在村子裡蓋「奉茶亭」,村長藍細川解釋「奉茶亭」的由來,他說,早年先民往來山區和羅東之間,大進是必經之地,當時的鄉下人情味濃厚,村民總會在路旁備上茶水供過路人飲用。

「奉茶亭」興建過程中,全村總動員,建材不花一毛錢,村民利用筆筒樹和竹片做樑柱,再以藤蔓牢牢綁住樹幹竹片,98歲的耆老何賴濚是顧問,他天天監工,也指導古早屋頂怎麼蓋才不會漏水。

最後一次去大進時,又發現村子裡多了一座活動式野燒窯,據工人說,村民藍欽祿在村內進行田野調查時,發現早年平埔族住民曾留下野燒陶遺跡,他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和試驗,成功製成野燒陶器,並成立「野燒陶器見學坊」,以推廣、保存先民的文化智慧,也營造在地特色。

大進社區過去是典型傳統農村,現在一個個代表大進老文化的果園、石板屋、生態池、奉茶亭、陶器工作坊等等,一一為這個舊農村注入了一股股新的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