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先前所寫的,尚未修改,但添加了最後的酒廠部份。沒想到變化如此的快,才幾個月,又不一樣了。
尚欠宜蘭的前言。




(小標)
多年前,還是異鄉遊子,個把月才有一次返鄉之旅。最常搭乘的工具是火車,每當看見窗外的海景變換成陸地後,心裡就會浮現「快到家了」的聲音,身上的疲憊總是在踏出車站,聞到宜蘭的氣味後,一掃而空。記憶中,騎著摩托車的母親載著我沿光復路而行,對於極度思鄉的我,返家一路風景,不言而喻。

多年後,隨時間的歷練,宜蘭不再單以鄉村風貌展現,蘭城新月廊帶的沿途有了新風景,包含了更多人文意境,而我也從遊子變成了在地生根的居民。身份的轉變使我以不同的角度、視野看待這個自小生長的地方,它儲存了我的童年、青春期;如今,我的孩子也將依循相同的足跡而去,但那又是另條不同的人生旅行了。

總以為旅行的必備條件是遠渡重洋,或是翻山越嶺,但往往錯失了身旁的風景;旅行,不見得非得從遙遠的他端而起。
一日清晨醒來,突發奇想,背起裝著簡單口糧與壺水行囊,孩子們與我為伴,從蘭城新月廊帶(註:1)的頂端走起;一如剛下火車初至宜蘭的旅客,立即被矗立在對街的高聳鋼鐵樹林所吸引,湊近便發現那兒有個可供小型展覽表演的空地以及觀賞長椅,廣場前方,刻意鏽蝕的方塊上印有宛如出自孩童筆跡的「丟丟噹森林」,讓人馬上聯想到宜蘭民謠「丟丟銅仔」。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熟悉的旋律立即在心中響起。
沿著樹幹仰望天空,錯綜枝幹散開出去的是傘狀葉片,經陽光照射,透露出些許光亮。
孩子們拉扯著我的衣袖問:為什麼這裡有大樹?
我告訴他們宜蘭市舊名即為「九芎城」,係當時宜蘭古城建城時,四周遍植九芎樹而留下之名,於是這個由火車、民謠、樹林聯想組合而成的「丟丟噹森林」,也許正是想告訴旅客:「宜蘭市到了!」
這個出自黃聲遠建築師設計的醒目地標,相信初次到訪宜蘭的旅人應該很難視而不見,我的孩子們也是,他們開心地在紅磚滑溜梯嬉戲,在廣場旁的紅磚屋內探索,這間名為紅磚屋的迎賓客廳,是由舊米穀檢查所宜蘭出張所改建,原先建於日據時代,顧名思義即為檢查稻米等級的所在地,如今則變身成為宜蘭縣休閒農業旅遊服務站,展現各鄉鎮的農產品以及提供旅遊資訊。同一建築,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便有了截然不同的風貌。
不斷有旅客湧進,享受坐在與眾不同大樹下的感受,一張張新面孔,豐富了宜蘭街道,但也提醒我該將座位讓出,往下一站而去。

(
小標)
沿光復路而行,轉舊城南路,徒步五分鐘即可到達中山公園。這兒不難發現,公園正好面對小學,兩條岔路交會形成的三角點,矗立著和廟宇有著異曲同工之廟的牌坊,斗大金色的「中山公園」四字,橫排在正中央。

中山公園原名為宜蘭公園,始建於西元1909(日明治42),是宜蘭地區第一座新式公園。中山公園腹地不大,沒有綠草如茵,也沒有遊憩設施,僅有幾條蜿蜒小徑,長著零星的短草,兩旁樹木不算茂密但還能遮蔭,靠近南館市場側有群老人圍坐在大樹下,彈拉著琴,隨意唱著小調,過去點的另棵樹下,關心的則是車馬相爭。
不過畢竟是老人家的娛樂,孩子們觀望後沒多久,便又失去興趣,轉而對公園東南側矗立的一座石碑感到好奇。
「這是什麼呢?」孩子們指著石碑上方所刻大篆字體「獻馘碑」。我告訴他們,那個字唸ㄍㄨㄛˊ,是戰敗被割下耳朵的意思,這個石碑是為了紀念開闢宜蘭地區初期被高山上的泰雅族原住民所殺害的漢人而建立,已經屹立於此處近百年。相較於其他頗富盛名的運動公園,中山公園因歷史意義而更具在地性。
與中山公園相鄰的是宜蘭演藝廳,舊址原為宜蘭市公所長壽俱樂部,在六、七十年代是老人們唱歌仔戲的地方,民國八十六年正式啟用,外觀以綠鋼為屋頂,閩南紅磚搭配灰紫交錯的洗宜蘭石,目前則是宜蘭縣文化藝術表演的重要據點之一。
演藝廳的後方與公園相接處,還有一個以紀念舞蹈家羅曼菲名為「旋的冥想」的銅雕,立於池旁的水榭舞台,我們在池畔坐下,附近還有幾株大樹相伴,偶爾還會見到幾隻淘氣松鼠溜下來玩耍,細水聲與微風相隨,輕輕劃過水面,孩子們不認識這位優秀出生自宜蘭的舞蹈家,但都說這銅雕姿態美極了。
我也覺得中山公園美極了,不是像姑娘那樣的美若天仙,而是洗淨鉛華的猶存風韻之美,它安靜澹然地守候在老居民身旁,聽琴聲、觀下棋,給行人遮蔭,陪旅人賞景;數十年前它曾目睹父親曾與年幼的我攜手走過草坪小徑,而數十年後,我牽著我孩子的手,再次與它相會。
傳承記憶的公園怎能不美呢!

(
小標)
告別歷史與回憶的洗禮,繼續沿舊城南路而走,來到與中山路、神農路相接的五岔路口,正是舊宜蘭城的南門所在地,新穎的蘭城新月廣場是附近最顯著的建築,右側中山路三段上的台灣銀行宜蘭分行,因位於南北軸線(中山路)與舊城牆(舊城南路)交會點上,為一重要地標。它曾是宜蘭日治時代重要的經濟機構,其設立於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是宜蘭第一間現代化的金融機構,原為古典樣式磚造之一樓建築物,後因戰爭受到摧毀,目前所見外貌為西元1949年重建,淺黃色面磚的三層樓辦公廳,屬現代建築簡潔風格,著重實用功能,至今仍是宜蘭居民經常往來的金融機構之一。

這個五叉路口也因蘭城新月的建立,交通流量大增。我帶著孩子們小心翼翼穿越路口與人潮,沒走幾步路,進入眼簾的是一間由傳統日式木製構造房舍,原是縣府主秘宿舍,整建後目前委由民間經營日式料理餐廳。
再往前點,左轉進力行三巷,便可望見佈滿綠青苔蘚的紅磚矮牆,牆內那棟和洋式建築風格的房舍,便是宜蘭設治紀念館,這裡曾是歷任首長官邸,屋內大致仍保留原有的風貌,庭院花木扶疏,老樹成林,日式景觀,典雅細緻。
來過此地數次,不論晴或雨,總是感觸良多,尤其是置身於紀念館裡,遙望著不遠處的新穎商業大樓,腦海中還殘留著舊縣政中心的模樣,新舊交錯,難免有些感嘆時光的飛逝。
隨年紀增長,對古老重建的事物更加迷戀,斑駁的粉牆、腐朽的樑柱、殘缺的磚瓦、凹陷的窟窿,重整後雖已無明顯的破損,但在不著痕跡的角落裡,仍有當年的餘味。我坐在紀念館門旁的長椅上,背後是大扇面積的格子窗,稍微靠近點,隱約聞到樟木和樹葉揉合的氣味,我想起上回來時還有雨,雨滴打在上方屋簷的聲音真好聽,讓人有誤以為處於日本古蹟的錯覺。
不過孩子是不懂這些的,他們不願與我併坐,而是來回踩踏門前的白細石,他們說小石子互擊的聲音真好聽,聽後不自覺感到莞爾。
來這兒,絕不能錯過拜訪紀念館後方的百年老樟樹,和充滿禪意的枯山水、枯石流和風庭院景色,環顧四周,處處可見驚喜。見孩子們開心地跑跳,心情也不自覺舒暢起來,抬頭仰望成林大樹隙縫間的天空,竟是湛藍無比,不知道若干年前的歷屆首長們,是否也曾見到如此景象呢,雖說是韶光荏苒,但也有些事是永遠不變的。

(
小標)
這段路程不遠,一路走來,雙腿未感到疲倦,倒是肚子先有動靜,兩個孩子也不約而同嚷嚷著想吃東西,幸好宜蘭酒廠就在附近,不到三分鐘的距離。

宜蘭酒廠,從小聽大人就這麼稱呼它,談話的內容多半是如往靠宜蘭酒廠那條路走,或是就住在宜蘭酒廠附近,卻鮮少聽誰說過宜蘭酒廠裡到底有什麼東西,若有小孩問起,大人多半回答說:「就是釀酒的地方啊!」什麼是「釀酒」,還是小孩的我當然一無所悉,圍牆裡的景物就一直是個謎。
不過現在不一樣了,開放觀光後的酒廠,搖身一變,成為宜蘭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酒廠位在舊城南路與舊城西路的相接處,起初是宜蘭士紳林青雲於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所創立的民營酒廠,迄今正好百年,期間因時代變遷,多次更名,今名為「台灣菸酒公司宜蘭廠」。從舊城西路的正門進入,右側建築物即為民國87年利用昭和十年(西元1935)興建之舊倉庫改建而成的「甲子蘭酒文物館」,文物館外牆是成排酒甕串成的,屋簷則吊著大紅燈籠,充滿了古意。
還沒踏進展示館,已先被館旁美食小街傳出的烤香腸吸引,飢腸轆轆的我們母子三人,先來個一人一支,半截香腸下肚後,才發覺身旁的旅客也是人手一支,個個流露著滿足的笑容,無法抵擋酒廠香腸的魅力。到訪的這天正巧是假日,停車場內停滿大大小小的遊覽車、轎車,廣場到處都是遊客,文物館走廊正表演著原住民情歌,表演者熱情歌唱並不時邀請一旁欣賞的遊客來和。
歌聲、喧嘩聲、嘻鬧聲,整個酒廠熱鬧無比。
「甲子蘭酒文物館」一樓是產品販賣處,二樓則是文物展示區,好比酒廠的歷史走廊,展示區裡敘述了台灣的酒史、宜蘭酒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還有各種古代的酒器,歷屆米酒的商標等等介紹。
相較於廣場的人潮,對展示區有興趣的民眾似乎不多,讓人覺得相當可惜,我和孩子們花了不少時間駐足瀏覽,尤其是製酒展示區將整個製酒、釀酒、包裝過程,全以模型和相片展示,此外,每階段的原料和器具也都以實物呈現,就像個縮小版的製酒縮影,讓我恍然大悟,這就是小時候無法得知的謎團解答。
隔壁相鄰的是兩年前才開幕的「台灣紅麴館」,是由酒廠內一座在西元1927年建造的鋼樑紅磚紅露酒調和室改裝而成,館內除了介紹紅麴歷史、生態、製作過程、妙用外,也提供各種紅麴相關資訊。紅麴自中國大陸傳來,最早的落腳處生長就是在宜蘭,宜蘭酒廠利用紅麴釀紅露酒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只是在近些年遭遇瓶頸,在力求突破、轉型的情況下,利用紅麴的特性用於醃漬,和運用在食品加工上,成了當紅的保健食品。
孩子們對「台灣紅麴館」的興致不高,但也各抓了一支紅麴而走,再往內去,便是一棟棟倉庫,行走的路邊也都停滿了車輛,最裡頭也僅是停車廣場,大孩子首先發現大型台灣啤酒模型,驚呼連連,我只能笑稱畢竟只是孩子。回頭的路中,無意發現在眾多的老舊建築群中,有棟混合西洋和和式風味的建築格外顯眼,二樓磚造樓房,典雅優美,回家後查詢資料才知那是酒廠的行政大樓,建造於昭和四年(西元1919),曾入選為台灣百大歷史建築。
熙攘的人群證明了宜蘭酒廠的轉型成功,但車輛、人潮的來來去去卻相當匆忙,我和孩子們在行政大樓前空地留連一會兒,少有人過來打擾。讓孩子們印象深刻的應該是香腸和冰棒了,對我來說,莫過於親自找到小時候的謎團解答,如今,這裡不再城門封鎖,對觀光客展開懷抱,但不知道是不是不再充滿神秘感的緣故,我總覺得這裡還是少了點什麼。

註:1蘭城新月:因應縣政府的南遷,民國78年起實施南門計畫,中間經過數次修正,形成以宜蘭火車站為起點,延舊城東路、舊城南路,到達宜蘭河畔,形成一個新月形的都市計劃區,宜蘭縣政府為她取了一個很美的名字,叫做「蘭城新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vansu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