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槍櫃、榕樹、顯微宮

 

拋鋤葬母

故事從一堆石頭開始。

這幾顆大石頭肯定不是女媧補天時的五彩巨石,因為不論哪一個角度看過去,它們都是灰樸樸的。若不是這堆石頭的前方立了一個大石碑,這個路邊的石頭堆絕不會引起過路人注意。

在石頭堆和大石碑的中間有一小塊長著青草的墓地,墓地裡葬著一個女人。這個女人跟兩個兒子從福建老家來到臺灣,先是落腳在壯圍,後來遷居宜蘭市,最後定居在叭哩沙靠山邊的阿里史,兒子就在山邊的隘寮當隘勇,婦人不幸去逝,兒子因家貧無力延聘風水師,因此將手中的鋤頭舉向天空拋出,由老天決定埋葬的位置和墓碑的方向。說也奇怪,自從這個婦人下葬後,原本窮困潦倒的兒子,開始飛黃騰達,不但擁有大片的土地,也當了大官。所以儘管後來兒子家財萬貫,也不敢去移動母親的墳墓,因為他們認為這麼好的家運都是因為母親下葬的好風水庇蔭的。

現在到三星鄉拱照村顯微宮前的農路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到這個石碑和這個只有幾顆大石頭和一片青草的墓地。

有一次來訪,剛好是清明節,陳家後人來此掃墓剛走,留下墓前的蠟燭還在冉冉燃燒。

 

率眾開墾溪南地區

這個飛黃騰達的兒子就是開發溪南地區的大功臣陳輝煌。關於陳輝煌的故事地方流傳甚多,「拋鋤葬母」就是其中一個。另外還有陳輝煌娶楊士芳妹妹為妻的故事。聽說當時過蘭陽溪時,河面佈滿船隻將兩岸連起來讓轎子過河。又有一說陳輝煌娶了四個老婆,其中他最寵愛平埔族公主,楊士芳的妹妹吃醋自殺,陳、楊兩家因此交惡。但後來陳輝煌的孫子陳進東當宜蘭縣長時,巧迎楊家大修進士墳,陳進東特別送了一個字碑安嵌在楊士芳的墓上,後世史家可能會據此解釋,這是兩家和解的象徵。還有一說,政府為了建立地籍,派官員來丈量土地,地方民眾怕被課稅,將自己的土地插上陳輝煌的名字,以為陳輝煌勢力大,政府一定不敢課稅,來丈量土地的官員因此將阿里史的土地全登記為陳家所有。

一般提起蘭陽平原的開墾,都歸功於「吳沙」。而事實上吳沙的開墾以蘭陽溪以北為主,蘭陽溪以南的開墾,陳輝煌貢獻最多。他以卓越的領導,率領噶瑪蘭人和漢人,一邊築城抵抗泰雅族人的侵擾,一邊分頭進行開墾。從現在的大隱村、拱照村、紅柴林到破布烏,幾乎包括了全部三星鄉的土地都是當時陳輝煌帶領的墾民們開墾出來的,土地面積有八百甲之多。

 

漢人開墾蘭陽平原的故事:《望天丘》

可惜的是,這個應該是歷史上響叮噹的人物,卻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現在去陳輝煌發跡的拱照村,除了前面說的他母親的墓地外,看不到其他的紀念物。作家李潼對陳輝煌的生平事蹟非常有興趣,認為陳輝煌精采的一生是漢人開墾蘭陽平原的代表,因此將他的故事寫成長篇少年小說《望天丘》,並標榜這是李潼所寫的噶瑪蘭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說。噶瑪蘭三部曲的第一部《少年噶瑪蘭》是李潼的成名作,描述蘭陽平原的先住民噶瑪蘭人。而《望天丘》則是漢人開墾蘭陽平原的故事。計畫中的第三部曲是《南澳公主》,寫泰雅族人在蘭陽平原的故事,可惜李潼英年早逝,來不及完成第三部曲。

在寫《望天丘》之前,李潼曾到拱照村來做田野調查,他感嘆才一百多年(陳輝煌於1894年過世),這個地方的人對顯赫一時的陳輝煌事蹟已經非常陌生,連這裡的老地名「槍櫃城」也不知道,甚至認為是「凊飯城」(剩飯城)

 

顯微宮

今年三月、五月、八月,我曾四度到此。每次來總是先去看顯微宮。這座廟是把是把當時附近福德廟、國姓爺廟和三官大帝廟合併起來,主祀三官大帝,農曆正月十五天官誕辰是當地大拜拜的日子。我八月去廟裡拜訪時,遇到一位林先生,他是這間廟的委員。他告訴我「顯微宮」這個廟名是「蕭阿華」取的。這個人已經不在了。他曾經當過三星鄉長,也是當時廟的主任委員,他建議用這個廟名,大家都同意。這個廟名很特別,到現在還沒有看過同名的。我想這個名字大概是從禮記「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來的,與神明「明察秋毫」有異曲同工之妙。

顯微宮附近就是陳輝煌的故居。據說顯微宮裡的福德正神就是當初陳輝煌在世時敬拜的神像,因為陳輝煌有功名,所以土地公可以「加冠」。顯微宮在民國七十年改建,牆上的改建記事裡,可以看到「陳進富」的名字,他是陳輝煌的孫子,曾任宜蘭縣議會議長和國大代表;其兄陳進東為羅東名醫,曾任宜蘭縣長。

顯微宮附近及拱照村內有許多土地至今仍屬於陳家所有,因為陳家後代分散各地,甚至有些移居海外,如日本、美國等,因此這些現住戶只好繼續向陳家租地居住,而無法買賣過戶。

 

槍櫃城與老榕樹

或許是李潼的田野調查發揮了效果,當地人開始重視塵封已久的歷史記憶。最近三星拱照村通往顯微宮的入口正在興建一座大牌樓,路口也特地立了一個放在大元寶上的石碑,石碑上寫著「顯微宮」。

從羅東往三星方向,宜蘭監獄之前左轉即通往「顯微宮」,從顯微宮前的馬路向三星方向開,快到路底的前一條路右轉直走就可以看到新建的城樓,我想是為了重建「槍櫃城」的形象,所以才刻意建成城樓的樣式。若不好認路也可以走羅天公路,過宜蘭監獄後第一個路口左轉就可看到高大的槍櫃城城樓。

走進槍櫃城城樓,可以看到一座小小的福德廟和兩棵大大的榕樹,在福德廟的磁磚牆壁上寫著土地公廟和兩這棵榕樹的故事。這兩棵大榕樹可是地方上認為的「神木」,不敢冒犯。因為枝葉繁茂,所以在榕樹週圍架起木柱承接如傘般的樹蔭,並在樹下放置椅子供人乘坐休息。盛夏裡走入其中,頓覺清涼,尤其是碧綠的樹葉,在艷陽下一派悠閒。

五月底宜蘭縣教師會辦「李潼文學之旅」,一大群國、高中生來此地聽講陳輝煌的故事。他們圍坐在榕樹下的椅子上,當老師唸著書中所描寫的「槍櫃城內有一叢大樹,樹邊一間土地公廟,廟後是清清清的水圳。……」大家彷彿聽到那水圳裡的流水聲,思緒拋向一百多年前,漢人築槍櫃城抵抗泰雅族人的出草,多少可歌可泣的移民故事曾在這塊土地上演。

 

餘音裊裊

如果要多了解陳輝煌的故事,可以到冬山鄉群英村,靠近成功國小附近的「陳振記」參觀,這是陳輝煌的後人在此設立「義合公館」商號,經營糧食、雜貨生意,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巴洛克式建築,建築典雅。

陳輝煌雖然只活了五十七年,但他一生事蹟精采無比。除了前述李潼的小說《望天丘》外,也曾拍成電視連續劇「臺灣英雄-斧頭將軍」。他不只率眾開墾土地,也曾帶著子弟兵在蘇澳砲台山用大砲擊中法國軍艦,因軍功顯赫,受封「協臺紅翎二品頂載」,一般都尊稱他為「陳協臺」。

除了武功之外,陳輝煌也喜愛戲曲,是蘭陽平原北管戲曲福祿派的首領,和另一派以舉人黃纘緒為首的「西皮派」長期械鬥。提督羅大春為了平息兩派的紛爭,因此派陳輝煌和他的子弟兵去開闢蘇花古道,留下「西皮倚官,福祿逃入山」的俗諺。但是陳輝煌也因此把戲曲傳入花蓮。

陳輝煌英年早逝,據說他出殯之日,數千人夾道泣送,葬于三星鄉阿里史山麓,他年輕時率眾拓墾之地。但現在陳家已將其遷葬於鹿埔公墓,我到其墓地參觀時,看到陳輝煌的墓碑上,在他名字的兩邊各有兩個女人的名字,證實他生前確實娶了四個老婆,其中楊士芳的妹妹被封為二品夫人,還有一位潘氏則是七品夫人(就是那個平埔族公主)。墓地十分氣派、寬廣,左右兩邊的石壁上各刻有陳輝煌的事蹟和石雕圖像。若非墓地道路崎嶇難尋,這個陳輝煌墓實在是上歷史課的最佳素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