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前文)

三、鄉愁遠颺、鄉情依然的南門市場

和第一篇的艋舺一樣,一開始也是用時間簡表勾勒南門市場和牯嶺街的「歷史光譜」。

(為什麼叫「牯嶺街」,讀地理的時候,好像沒有讀到這個地名,上網查一下,原來是大陸有名的「廬山」山頂叫牯嶺,當初是誰為街道命名的,太有學問了吧!)

這一篇的開場白寫得真好:「南門市場周圍兩、三條街的幅員裡,忙碌的市場和悠閒的街道隨處可見老者身影。他們大都是某種生活型態的達人或擁有精彩人生故事的智者,和生長於台灣的下一代,共同見證並寫下落地生根的台北故事。」

同樣是三言兩語就把南門市場的氣氛和在時間河流中游過的記憶呼喚出來。

既然主題是市場,當然就是介紹一些招牌老店,第一攤「南園的湖州粽」,從二十六歲包粽子包到七十三歲,呵!好可敬的一份堅持。作者最後的結語寫道:「鍾奶奶和她的湖州粽子包起了綿長的人情與記憶。」寫得真好!

「億長御坊」更令人感動,億長是媽媽的名字,也是第一代的創辦人,她的長子原是唸電子科系的,並不打算繼承家業,卻因為媽媽多年的積蓄被朋友騙走,使得這個長子在二十歲那年轉彎扛起家計,考上乙級廚師執照,還頻頻在美食比賽裡得獎,好多感嘆,也好多珍惜,人生的價值是什麼?應該就是這種被需要和責任負擔,不怨不悔,而且開闢出一番新天地。

讀到這裡,讓我想起前不久讀老舍的《駱駝祥子》,年輕時的祥子是多麼充滿自信、朝氣,奮發向上,對人生充滿夢想,然而一次次的打擊,讓他自我放棄,變成像一個社會垃圾般的邊緣人,看的時候好心痛,好像不能怪他,要怪就要怪社會人心太壞了,老實人在社會上就是會被欺侮,但看到上面這個「億長御坊」的故事,有多少人不也是因為環境而無法實現當初的夢想,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一方面接受命運的安排,一方面也在這個命定的領域裡實現另一個夢想。

在讀「天然臺湘菜館」時讀到青幫和洪門,有些好奇到底是什麼?上網一查才知原來有「青幫一條緣,洪門一大片」的說法,青幫是暗傳、秘密的,洪門則是公開的,他們都不算是黑社會組織,而是一種幫派,而青幫的首領叫「老頭子」,這不是跟最近火紅的「痞子英雄」裡三聯會的首領也叫「老頭子」一樣嗎?是巧合嗎?還是有典故的?

其實,我對南門市場也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記得大學時曾和同學玉霖住在南門市場對面的「裕民大廈」旁的一間舊房子的閣樓,還記得那年冬天特別冷,在閣樓裡,即使用電暖爐還是手腳冰冷。窄小的閣樓外卻有一個大大的陽台,陽台上一盆在瑟瑟冷風猶綻開笑顏的小菊花,把整個氣氛變得有種說不出的淡淡詩意,感覺好像到了小說中所描寫的巴黎閣樓的場景。

因為靠近南門市場,所以「吃」豐富多樣,那時候有一攤「油豆腐細粉」(細粉其實就是冬粉,感覺有點像咱們宜蘭的「員山米粉」)和另一家賣「綠豆粥、薄餅配小菜」的店是我最愛去的兩家,現在想起來都還記得喝綠豆粥配蒸蓮藕時心滿意足的感覺。

然而南門市場最讓我喜愛的還不是市場本身和這些吃食,而是因為它和「南海學園」、國家圖書館相近,所以這三個地方對我來說就好像同一個名詞。南海學園的歷史博物館,和植物園,我覺得是台北最棒的兩個地方,看展覽、賞荷花。加上後來讀研究所時,常常去國家圖書館查資料,所以這一帶變成我熟悉的地方,徜徉其中,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尤其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曾多次到此看展覽、賞荷花,讓孩子在圖書館門口等著媽媽查資料……等等一筆筆的回憶,都是生命中難忘的珍藏。(後來看展覽的地方也增加了中正紀念堂內的中正藝廊、國父紀念館、世貿中心等等)

還記得以前走過舊書推積的牯嶺街,其實我是沒有耐心去翻撿,只是讚嘆有這麼多書被遺忘在都市的角落,作者在介紹「易林書局」這家舊書店時,用的文字也是超感性的:被高疊在陽光下、發出霉味的書堆淹沒的蔡老闆,歷經了舊文學的盛況與沒落,但他的笑容還是跟陽光一樣燦爛。」、「舊知識提攜我們來到了新世代,但新世代卻只剩下縫隙給它們容身。或許這裡早已沒了新奇,但他們的堅持至少為台北人的回憶,留下一塊版圖。」我又要說那一句:寫得真好!

在這一篇中除了老店的介紹外,還介紹了一棟百年巴洛克建築的表演場所「牯嶺街小劇場」,從這個劇場幅射出去的新舊藝文氣息串連,附近有如果兒童劇團、林秀偉舞蹈花園、雲門分館、楊英風美術館……等,像一個新興的藝文特區。

除了藉著書中的內容勾起我年輕時的回憶外,讀這一篇,也讓我想到「新舊」交替如何選擇呈現的問題,像「牯嶺街小劇場」的處理方式就很不錯,不一定要每一個都寫,但卻都有帶到。而照片依然是很好的表現工具,文字沒有寫到的,用一張照片就可以彌補它的不足,甚至超越文字的承載。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