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

今天真的終於開工了。但還在準備階段。

早上先看了《看見十九世紀台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想把裡面有關宜蘭的部分找出來。

結果,只看到一些關於「蘇澳」、「南方澳」、「北方澳」、「波羅辛那宛」、「利澤簡」、「加禮宛」、噶瑪蘭平原的介紹。其中「蘇澳」最多,其次是「利澤簡」,噶瑪蘭也出現好幾次。

我要寫的是頭城、羅東、三星、大同。好像沒看到什麼資料。

史溫侯的「福爾摩沙記行附錄」裡有一個部分是比較完整,小標題「福爾摩沙東北部」。有寫到「蘇澳灣」、「龜山島」等,其中龜山島,他並沒有上岸,所以也沒什麼資料,頂多只能表示,我們的龜山島在十九世紀就被叫做這個名字了。

伊德寫的「穿越東福爾摩沙之旅」裡面有一段的小標題叫「以北的景色」,本以為有一些資料,但並沒有。他寫道「福爾摩沙東部沒有比加禮宛地區的那些村莊更北的。在其北邊我看見一個很大的三角形的平原,但無人膽敢定居其上,因害怕「高山」的野蠻人。那些野蠻人所住的高山逐漸向海岸愈來愈靠近,直到一個叫大石港的岬角時,沒入海中。從此岬角到烏石鼻,往北一段距離處(靠近那個一段叫做蘇澳灣的地方),是一個無人能通過的地帶。……

本來我想,大石港會不會就是「烏石港」,結果並不是,它是花蓮縣秀林鄉的「大石硿」。

這本書裡對「高山族」人大都以「野蠻人」稱之,而且也看得出來那時候的野蠻人是很強悍的。

而若照伊德的說法,那麼從「加禮宛」地區以北就沒有村莊了,所以那時候從頭城到冬山河口沿岸的平原是不是沒有人居住呢?

所以整體來說,這本書除了讓我知道十九世紀西方旅行者、傳教士等到宜蘭縣這塊土地來說,看到的是些什麼外,對我要寫的內容並沒有直接的幫助。

 

但總是看過以後就放心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lc01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